每周話題

工程機械企業分享農機市場蛋糕

導語:中國2013年農機行業主營業務銷售收入為3800億元左右。如果行業保持13-15%的年均增長速度,2015年農機主營業務銷售收入預期可達4000億元。大好的市場前景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使身處行業下行壓力之下,尋求出路的工程機械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到了農機市場上。農機市場成為暫時擺脫行業緊縮,確保業績的救命稻草,也成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新藍海之地。

工程機械企業分享農機市場蛋糕

農機市場成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新藍海

近十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以驚人的速度飛快發展。而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宏觀調控及產能過剩的影響下,整體經曆了較大幅度的調整。2012年,行業轉入中低速增長期,2013年仍未有明顯改觀,行業整體複蘇相對較弱。以挖掘機為例,據了解,中國挖掘機生產企業的規劃年產能約60多萬台,但2013年前8個月我國挖掘機銷量共計8.35萬台,較2012年同期低10%,2013年全年銷量同比下滑5%,挖掘機市場的年銷量預測到2015年也就15萬台左右。工程機械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市場資金極度緊張。從行業角度需要新的盈利突破口,而農機產品對工程機械企業而言,生產投入方便,產業布局相對其他產品有優勢,技術要求等於工程機械相似,因此利於成為工程機械企業新的盈利項目。

對於這一市場的2013年前三季度,農機行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355億元,同比增長17.6%。高出全國機械工業銷售產值(12.2%)5.4個百分點。不僅跑贏了機械工業這個大盤,而且增幅位居13個機械子行業之首。在機械工業市場諸多子行業市場下行,致力於去庫存、控風險,力求穩步發展渡過市場困難期的時候,中國農機市場卻表現突出,收獲機械、拖拉機等主要農機產品產銷兩旺。農機市場的火熱則成為工程機械企業走出低迷、多點發展以規避市場風險的良好選擇。

大好的市場前景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加上投入產出,使身處行業下行壓力之下、尋求出路的工程機械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到了農機市場上。其實,早在15年前,福田雷沃進入農機行業並通過小麥收獲機先聲奪人,快速在農機市場站穩腳跟並實現了持續發展。幾年前,奇瑞重工以閃電般的速度拓展了農機市場,並以幾近全麵開花的產品係列上演了一嘲特種兵狙擊戰。目前,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徐工集團、吉利集團、北汽集團等工程機械、汽車大鱷正在籌劃進入農機行業。中聯重科的步伐稍快,已經組建了農機事業部;三一重工雖然不聲不響,但也在農機行業完成了多項布局,而徐工集團則已經做出了樣機。

農機市場步入黃金期

現階段,農機行業正處於新黃金十年的發展機遇期,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使中國農業市場成為全球農機企業競爭的最後樂土。根據農業機械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業機械行業市場規模從2003年的僅700億元,10年間增長5.5倍,至2013年達到38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0.7%,預計2018年將突破5000億元。中國已經超越歐盟和美國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第一農機製造大國。但是我國農業機械化仍處在起步階段,僅用機器代替人畜的田間勞動。根據統計顯示,2013年全國農機企業近萬家,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大概有1800多家,但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僅相當於美國約翰迪爾公司一家企業的總產值。除了農機產值方麵,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仍有待提高。據了解,目前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達國家,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接近100%。而在2013年年初農業部提出了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力爭達到59%的目標,相較而言,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我國農機產業工業發展形勢趨好,得益於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好,拉動了農機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中國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二減免三補貼"政策的落實與兌現,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購機熱情逐步增加。此外,國內各省份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為農機產業開拓了新的更廣闊的市場。隨著農村經營規模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中大型田間作業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飼養與飼料加工裝備產銷量明顯上升。

據《全球農業機械市場報告(2014-2018)》顯示,全球農機市場2013-2018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7.97%.驅動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全球人口的增長。全球人口的增長是導致農機需求增加的一個主要驅動因素。目前各國政府都將發展重心置於提高糧食生產力上,以滿足不斷增長到的人口需求。這增加了對配備有現代化技術的農業機械的需求。

不過,有差距才有發展空間。由於我國糧食主產地平原遼闊,耕地集中,因此非常方便進行農業機械化操作。同時發展農業機械化也能有效解決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減少,農業勞動人口老齡化嚴重等問題。今年是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的第10年,隨著國家逐年加大對農機行業的扶持力度,各省(區、市、兵團、農墾)農機化主管部門嚴格執行農機補貼審核、發放的相關製度,推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到戶,再加上工程機械類企業集體湧入農機製造領域。可以想象的是,未來中國農機製造行業將進入高速發展模式,同時市場競爭也將更為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農機市場的一個主要發展趨勢即是新技術的發展和推出。如今全世界的農民都通過在田地中增加作物種植量而努力提高作物產出。然而人工播種受到分布不均等因素的限製。而機械化則能在各種農田操作中提供均一性,例如播種。使用機械還能使施肥更加均勻,幫助種子更好地萌出。現代拖拉機還配備了傳感器和全球定位係統等功能,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機械化的速度及精準度已使其與傳統人力勞作相比更具吸引力。對一直以技術創新為增長點的工程機械企業,也應該對農機技術上的升級進行一定程度的重視,這也是進行差異化競爭的重要前提。

農機行業麵臨新變革

目前歐美五大農機企業(迪爾、紐荷蘭、愛科、道依茨法爾、克拉斯)、日本的三大農機企業(久保田、洋馬、井關)、韓國的三大農機企業(大同、東洋、樂星)等均已在我國建廠,生產熱銷的大馬力拖拉機、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機、插秧機,幾乎控製了這些產品的市場,價格遠遠高於國內產品,利潤率高達20%以上。同時,由於這些跨國企業的產品質量好、使用可靠性高,受到了我國用戶歡迎,出現了部分產品獲得高額政府補貼,壟斷市場的局麵。日本久保田公司生產的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占我國市場的70%以上,2011年其銷售收入達到30億元,進入我國農機工業前五名。前幾年,由於一些地方補貼向其傾斜,該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要想與這些外資企業競爭,需要本土企業加強創新和提高研發水平。

從競爭角度,中國農機行業巨大的市場空間,也吸引了約翰迪爾、愛科、久保田、洋馬等外資巨頭的目光,他們通過建廠、合資、並購等多種方式大舉進入中國農機市場。隨著國際農機巨頭、工程機械、汽車以及社會資本的加入,農機市場競爭已經由價格競爭轉向品牌、傳播、公關等多方位競爭。而品牌競爭將成為競爭的焦點。目前而言,本土品牌將在激烈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水稻收割機、水稻插秧機、大馬力拖拉機、采棉機、甘蔗收獲機等重點產品幾乎被日係的久保田、洋馬和美係的約翰迪爾、愛科等國際巨頭壟斷了市場,留給國內企業的機會和空間越來越小。而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後來者能否瞄準高端重點產品領域,通過迅速整合資源加快創新,從而實現產業突破仍有待觀察。單可以肯定,隨著農機市場的越發廣闊和眾多企業的強勢進入,農機行業必將迎來新的洗牌。

從產品角度,雖然行業發展速度較快,但國內農機企業由於發展起點低,技術和產品與國外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例如,在相關試驗數據的儲備和積累方麵仍然落後於國外,基礎零部件與國外的差距,則影響了整機的研發水平,而如果都選擇國外的基礎零部件,則不僅會導致整機成本的上升,而且會像汽車和工程機械等行業一樣在關鍵零部件方麵受製於人。此外,國外的農業機械分類較細,作物與機械是對等匹配的。相比之下,目前國內農業機械同質化的現象則較為嚴重。未來國內農機市場的細分領域,如大功率、大馬力農業機械等頗具市場前景。另外,除了農田作業機械類,養殖、林果、畜牧業等方麵的機械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值得這些新進入農機市場的工程機械企業把握。

編輯手記

受到人口增長、新技術相繼推出等因素的影響,農機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農機企業2013年利潤增長30%,未來幾年,中國農業機械年均增長率將分別高達18.1%。這將是中國機械行業發展最快領域。同時農機向大型化、廣度化、成套化、智能化、精準化的方向發展,技術升級、結構調整的趨勢漸成主流。隨著有實力的工程機械企業的進入,無疑給中國農機高端市場的突圍帶來新的希望。尤其希望在高端產品領域,能在與國外強企競爭中,提升國內農機產業的技術實力。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