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國路麵機械網 | 資訊中心 > 企業動態 > 正文

激進派中聯重科:海外並購是否買貴了

2011-09-21 15:21:25   來源: 《中國企業家》
導讀:三年前的9月,中聯重科攜手三家戰略投資夥伴,以現金收購方式獲得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機械製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100%的股權。

對於很多試圖通過海外並購實現市場擴張的中國企業而言,2008是一個交織著興奮和沮喪的年份。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資產價格下跌,難得一見的“抄底”機會凸現在中國企業麵前。但是如果這一年你真的是為抄底而出手—那你隻能認賠了,因為2008年不是底。

  有一家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恰恰是在這一年出手並購了歐美同行,現在來看,它無疑是“買貴了”。這家企業就是中聯重科

  三年前的9月,中聯重科攜手三家戰略投資夥伴,弘毅投資、美國的高盛和意大利的私募股權基金曼達林,以現金收購方式獲得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機械製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100%的股權。其中中聯重科出價2.71億歐元,占60%股份。那個9月,正是雷曼兄弟破產,全球金融危機全麵爆發的時候。

  事隔三年之後,麵對記者重新翻出的“貴與不貴”的問題,中聯重科副總裁、海外分公司總經理何文進一點也不驚訝。

  “收購之後,很多人熱衷和我們討論這個問題。”他的手指隨意在桌上滑動著,“收購價格並不是最關鍵的。應該這樣來看,第一,你是否買到了真正所想要的東西,能不能形成協同效應,事後證明,我們實現了預先設想;第二,當時我們的出價絕對不是最高的,競爭對手出價比我們高出很多;當時這個行業有著自己的PE值,而我們的倍數並不高;第三,中聯收購CIFA,是在財務能力承受範圍之內;第四,試想一下,如果放在現在這個時候,就買不到這麽好的公司了,人家是不會賣給你的。”

  並購CIFA後,中聯重科還接觸了不少企業,也有著機會,但最終還是決定緩緩再看。“雖然是發生在金融危機期間的並購,但我們衡量的標準是,是否符合企業戰略。抄底便宜,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

  危機下的“婚約”

  “CIFA有著八十多年的曆史,在歐洲市場排名僅次於德國大象,如果要重新締造這樣一個量級的品牌,需要有多少投入?”何文進感慨道。

  的確,CIFA是個香餑餑,公開招標出售的消息放出後,很多國際巨頭躍躍欲試,僅中國就有4家企業火速奔赴意大利。其中就包括中聯重科的同城兄弟—三一重工(15.79,0.74,4.92%)。這是一場注定影響行業競爭格局的競購,沒人敢於輕視。

  中聯並非出價最高者,但最終抱得美人歸。“說的玄乎點,是緣分。對方整個的理念、文化,我感覺和我們還是有共性在裏麵;對於一些事情和人的看法,比如對人的尊敬,對體係的尊重,我們兩個企業也比較相似。”何文進描述著,“當時CIFA的管理團隊,因為擁有股份,也參與了與潛在收購者的會談,事後他們告訴我們,覺得CIFA和中聯的匹配性比較好。”

  並購完成,中聯重科如願成為全球混凝土機械行業老大。但苦日子接踵而至。

  “金融危機對我們來說,既好也不好。不好在於,市場數字很難看,歐洲滑坡50%,而CIFA的業務構成裏60%的貢獻來自歐洲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大。好的一麵,東西方,人性是一樣的,在困難的時候,大家更容易以誠相待,雙方貼的更近,加快了兩個團隊的融合。”何文進評價。

  金融危機最深重的2008年,中聯重科通過意大利媒體鄭重承諾:保持原管理團隊和員工隊伍穩定。危機期間,沒有一名意大利員工被辭掉。這種信任和責任意識獲得了巨大回報:麵對同行的邀請,CIFA沒有一名骨幹員工流失,管理團隊甚至主動減薪,自籌資金為公司增資,和公司共命運。這種狀況在危機時期的意大利極為罕見,在當地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

  2011年1月25日,意大利總統納波利塔諾在羅馬向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親自頒發了“2010年萊昂納多國際獎”。褒獎他在中意經濟合作中做出的重要貢獻,這也是中國企業家首次獲得這個國際獎項。

  協同效應

  這並不是中聯重科的第一起海外並購。早在2002年,中聯重科就並購了英國保路捷,當時僅僅投入了1000萬元人民幣,與CIFA這種戰略級收購相比,簡直就是小CASE。

  更多的並購發生在國內市場—在工程機械行業,中聯重科是公認的“並購王”。2001-2008年間,它連續並購了9家企業,包括2家國外企業、2家民營企業和5家國有企業。

  一係列並購之後,中聯重科逐漸摸索出“裂變+聚變=全球化”的競爭策略。裂變的意思是將種類不同的產品單獨成為獨立的事業部。裂變的對象基本是中聯重科在國內收購過來的;聚變則是把國內和國外的同類產品合在一塊兒。詹純新曾表示,“如果我們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不走出去,必然會重複家電業的老路。”那是一條在價值鏈低端同質化競爭的紅海之路。他期待的是有技術含量的競爭。

  2007年,中聯重科正式啟動國際化戰略,核心內容是:通過收購國外企業,對各業務部門進行產業整合,最終目標是成為真正意義上全球化運營的公司。

  詹純新當初希望在並購CIFA後,能充分利用中國製造的優勢,在中國生產零部件,然後運回意大利組裝—即使計入海運成本,仍然是“便宜太多了”;而原來零部件生產線上的工人則轉移到組裝車間中,以大大提高CIFA產品的出貨能力和競爭能力。事實上,這三年來,並購聚合所發生的“協同效應”遠比這個豐富。

  其一、CIFA的研發能力被中聯重科所用,在中國的中聯產品很大程度上用了CIFA的技術;而雙方研發團隊結合後,原本15個月的研發周期,縮短為12個月,提高了市場反應速度。

  其二,中聯重科建立了CIFA“廠中廠”,由CIFA的人進行管理,幫助其探索整個CIFA工藝流程的優點。

  其三,關鍵零部件采購渠道,協同效應非常高,降低了成本。一些液壓件,在歐洲由CIFA進行采購比中聯重科自己采購要便宜20%左右;而一些基礎性的結構件,在中國境內采購更為劃算。

  其四,CIFA產品在歐洲、中東、北非等地區比較強,而中聯重科產品在東南亞比較強,雙方互補性很高,可以相互進入對方的強勢區域。並購前中聯產品在歐洲市場出貨量不大,並購之後半年多時間,就開始通過CIFA渠道賣中聯產品。

  一個渠道賣兩個同類產品,會不會形成內部損耗?“定位不同,可以避免相互幹擾。”何文進對記者說,“在歐洲市場,我們是做雙品牌:需要高端品牌的,有CIFA;追求性價比的,有中聯產品。”

  通過協同效應,中聯重科幫助CIFA降低了生產成本,省下來的錢就用來加強銷售“武器”:推廣費用增加,渠道刺激增加,售後服務會更好。“這樣一個組合,應該比競爭對手做的更好。”何文進認為。

  不過,目前來看,由於歐洲市場持續不景氣,目前海外收入和利潤對中聯重科的貢獻占比仍然比較低。對此,何文進並不過分憂慮:

  “我個人感覺,評價一個收購案,不能看它兩三年內的數字,這無法證明成功與否。評價我們收購CIFA的成果,要看看我們的最初目的,我們當初看重它四個方麵:渠道、供應鏈整合能力、研發能力、品牌。回頭來看,在這些方麵我們都取得了不少收獲。中聯重科自身的實力因為收購有了很大提升,這點我認為很關鍵。”

標簽: 中聯重科
新聞投稿: news@lmjx.net
關注中國路麵機械網微信公眾平台
了解工程機械每日動態
微信公眾賬號:lmjxwx
更多

看更多話題>>《每周話題》欄目 —— 最新鮮的話題 做專業的評論,每周三推出

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第143期:2017年工程機械行業熱點新聞事件

“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討不及,朱黃敢怠。”——宋·高登《東溪集·朱黃雙硯》。 2017年即將匆匆走過,工程機械行業發生的哪些新聞事件值得我們一起關注呢?讓我們一起梳理下。閱讀更多>>

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第142期:聚焦2017長沙配博會精彩看點

2017年12月第一周,有關2017長沙配博會的各種消息鋪天蓋地,成為了工程機械行業本周最有熱度的話題。中國路麵機械網記者親赴現場報道了展會盛況。 據本網前方記者報道,展會吸引了包括卡特彼勒、三一、中聯重科、山河智能、山推、星邦重工等主機企業及300多家國內外配套件企業盛裝亮相,更有100餘家國際采購商現場采購。閱讀更多>>

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第141期:2018中國挖掘機市場“徐州論劍”

2017年11月17-19日,2017年度中國挖掘機械行業第二十一屆年會在江蘇徐州隆重召開。中國挖掘機械行業製造商、代理商、配套廠商等企業高層領導相聚彭城,直麵發展難題,共同探求中國挖掘機械產業健康發展之路。閱讀更多>>

更多
複製鏈接 加入收藏
圖片資訊
德工第六屆冷再生培訓交流會開幕 德工第六屆冷再生培訓交流會開幕
強勢出擊,宇通重工強夯機走俏海外 強勢出擊,宇通重工強夯機走俏海外
徐工集團亮相第十屆阿聯酋中國商品展覽會 徐工集團亮相第十屆阿聯酋中國商品展覽會
徐工進軍大型隧道機械領域 徐工進軍大型隧道機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