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工回來了。
在2012年1月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月度銷量統計表格上,宜工的名字在時隔數年之後再度回歸。
不久前的2011年12月16日,江西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逾10億元的宜春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工程機械產業園宣告竣工。轟鳴的禮炮聲中,一個幾經沉浮而又再次重生的新宜工躍然眼前。
“非典型性”回歸
宜工或許是這個行業身負“瘡疤”最多的企業。
整整42年前,也就是1969年12月16日,宜春重工集團的前身——宜春工程機械廠正式成立。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宜工都是機械部定點生產輪式裝載機的重點骨幹企業,也是我國最早自主生產裝載機的四大廠家之一,名列全國機械工業500強,是宜春市和江西省的驕傲。
由於處在計劃經濟時代,且身為機械部直屬企業,那段時期的宜工可謂“衣食無憂”。上世紀80年代,國家機械部組織國內企業整體引進卡特彼勒裝載機製造技術,宜工自然名列其中,並自此成為我國中小型30裝載機(3噸級)的主要生產廠家。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宜工牌裝載機也曾因高性價比在國內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效益頗佳。1996年,宜工作為江西省首批機械上市企業,在深交所掛牌交易,名噪一時。如同當時的柳工、廈工一樣,在宜春地區也有以姑娘嫁到宜工為榮的說法。
然而,世事難料。進入新世紀之後,宜工的發展略顯緩慢,尤其是三次“傷筋動骨”的重組都以失敗告終,逐漸讓這個老牌工程機械企業從世人的眼前消失,甚至走到了毀滅的邊緣。
而與之相對的是,在宜工停滯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的幾年中,其競爭對手規模迅速擴大,麵貌日新月異,且隨著外資企業、民營資本的大舉介入,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競爭格局已不能同日而語。一個老態龍鍾的宜工至此跌至穀底。
“這是宜工人的痛,也是地方政府的痛。”在此次新基地的竣工儀式上,宜春市市長李宏寶對之前的幾次重組作出如此評價。
2009年2月,宜春市政府再度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圖重組宜工。建材業出身的浙江鑫隆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自此接棒,阮建榮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浙商坐在了宜工辦公樓的頂層,一幅新宜工的藍圖就此展開。
男人身上的瘡疤,或許也是一種魅力,而這對於企業也許異曲同工。宜工走過的路徑是“非典型性”的,它曾經折騰得太久、太曲折,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浴火重生,聽來多是悲壯和豪邁,而這其中的苦澀外人難知。但無論如何,一個不同以往、嶄新的宜工又再次站在了我們麵前。
新宜工藍圖
這應該是曆史上最好的一個宜工。
剛剛竣工的宜工工程機械產業園占地麵積達1320畝,它集生產、辦公、研發、培訓、員工居住、樣品展示於一體,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功能布局優化,配套設施齊全,堪稱國內一流的重工生產基地和旅遊工業園區。
同時,大量一流的信息化設備均已安裝到位。新基地擁有CAD、CAE、CAPP、CAM、ERP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製造、輔助工藝和企業資源計劃管理係統。產品從下料、成型、組焊、加工、塗裝到總裝等全過程基本實現了精密、高效、自動化生產。
在原有產品基礎上,宜工改造提升了裝載機傳統產品,研發出挖掘機、混凝土機械、鋰電環衛車等係列產品。新宜工具備裝載機2萬台、挖掘機1萬台、特種車輛5000台、混凝土機械2000台的年生產能力,產值將超百億元。
目前,其主導產品裝載機、挖掘機、混凝土機械等已出口到23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通過近兩年的努力,宜工現已初步建成具有國內外影響的新能源環衛垃圾車、壓縮車、特種車輛及相關產業研發生產基地,成為我國最有潛力的新能源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