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 |
2010年1-11月 |
||||
國有企業 |
民營企業 |
三資企業 |
國有企業 |
民營企業 |
三資企業 |
|
資產總計 |
41% |
34% |
25% |
31% |
44% |
23% |
主營業務收入 |
32% |
40% |
29% |
24% |
52% |
22% |
工業總產值 |
32% |
41% |
28% |
23% |
53% |
21% |
利潤總額 |
27% |
39% |
34% |
27% |
45% |
26% |
表1 “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企業資本結構變化情況
在組織結構方麵:企業小而散的局麵有所改觀,主要行業的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尤其是汽車、工程機械、發電設備等行業更加突出。上汽、東風、一汽、長安產銷量在全行業中占比已達70%,前十大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已達86%;哈爾濱、東方、上海三大集團產量在發電設備行業占比達到68.7%,華銳、金風、東汽在風電設備產量中的占比也已達70%左右;徐工、中聯重科、三一、柳工、龍工、山推已約占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總銷售額的半壁江山。
在產品結構方麵:新產品產值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科技創新成果成為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2010年,機械工業新產品產值超過2萬億元,約占全國工業新產品產值的40%。重大技術裝備向大型化、高參數化發展,部分產品的效率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量大麵廣的通用機電產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在資產結構方麵:“十一五”期間,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281億元,年均增速達到約38%,201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高達1.9萬億元。高強度的投資使得全行業的裝備水平大為提高,生產條件大為改善,行業固定資產的新度係數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的裝備水平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同行先進水平。
四、進出口貿易逆差變順差
“十一五”期間,我國機械產品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成為全球機械產品貿易發展的重要動力。2006年,我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結束建國以來持續數十年的逆差局麵,實現曆史性的轉折,首次實現外貿順差。隨著我國機械工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機械工業貿易順差不斷擴大。2008年,我國機械工業實現對外貿易順差477億美元,達到曆史最好水平。此後雖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國家為減少過多的貿易順差而大力鼓勵進口先進設備,機械工業對外貿易順差開始減少。2010年進出口總額達到5138億美元,比2005年的2229億美元大幅增長231 %,同時仍保持了進出口基本平衡,實現了順差31億美元。
在對外貿易額快速增長的同時,外貿結構也不斷優化。外貿出口中一般貿易占比快速提高,一般貿易額在外貿總額中的占比已由2005年的46.4%提高到2010年的58.0%;而加工貿易額占比則由2005年的49.1%降低到2010年的30.5%。與此同時,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改善,工程機械、數控機床、發電設備、汽車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出口發展迅速。近年來發電設備的出口量已占到總產量近15%。
除以上成績外,機械工業在其他方麵也都取得明顯進步。比如在節能節材方麵,“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逐年大幅下降,從2005年的0.65噸標準煤降至2009年的0.425噸標準煤,降幅達到34.6%,遠超國務院所提出的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大中型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耗鋼量從0.47噸降至0.38噸,降幅達18.2%,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間接節能效果明顯。在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方麵,“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兩化融合進程加速,研發設計信息化已達到較高水平,骨幹企業已普遍使用三維設計;CAE、CAPP、PDM的覆蓋率已經超過半數;財務管理信息化普及率已經達到90%以上;成本管理、采購管理、銷售管理、庫存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主生產計劃等信息化應用取得明顯效果。產品開始向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