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際化”需要耐心
集體出海是個必然現象。誰擁有中國企業,就擁有未來。
記者:10年前,三一規模還相當小,為何那麽早就開始考慮國際化?
向文波:首先,國際化在某種意義上是你必須做的,不是可做可不做,是你“被國際化”.比如中國市場完全開放,全球工程機械行業企業都進入中國,中國已經是全球市場的一部分。人家到你家門口,你的經營必須是國際化經營。另外,我們希望實現三一人理想,希望打造國際化的三一品牌。
從經營上說,企業自身也要國際化,否則規模一大,風險很大。通過國際化,企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幅提升,有利於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記者:並購前,三一的國際化進展如何?並購之後,三一的國際化戰略和推進路徑是否發生改變?
向文波:經濟危機之前,三一外銷約占總銷售額的20%,但現在不到10%.這主要由兩方麵原因形成:一方麵是危機後,國外需求不暢;另一方麵,則是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增長近年來已超過海外市場。我們在歐洲的奧地利成立合資分銷公司,奧地利合資方在全球有很好的分銷體係,合資能讓我們的汽車起重機出口搭上“快車道”,但很多人也許還沒看到這筆簽約的價值,沒有意識到三一汽車起重機國際化已經走到了這個階段。
當然,三一國際化還需要耐心,現在仍然屬於投入期,包括6個廠都剛剛投產,最早起步的三一印度公司也隻是實現了盈虧持平。
大家目前要有耐心。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三一做工程機械自1995年起步,不過才16年;但我們也認為,用不到10年時間,三一就可以進入世界工程機械的前三強。中國工程機械市場2010年已經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7%以上,2011年比例還會有提高,我們有信心很快進入行業全球前三。
記者:考慮到金融危機後,各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這是否會對三一的發展產生影響?
向文波:工程機械行業有個特點,就是差異化。即便這個行業內最好的企業,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全部市場的需求,總有一些差異化很大的需求由不同的企業產品來滿足。因此,決定這個行業競爭的不是產能,而是產品質量和服務。
大家知道,有錢就可以建出產能,但如果不解決產品質量,你產能再大,產品卻很可能一台也賣不出。所以這個行業的競爭決定因素不是產能,而是產品質量和服務。像挖掘機,三一去年是市場第一,但這個市場其實在萎縮,而我們的增長,那就是通過過硬的產品和服務獲取別人的市場份額。
記者:早在三一之前,中聯重科已經並購了意大利CIFA;而徐工目前也正在接洽另一家德國工程企業,這是否意味著海外將成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競爭的“第二戰場”?對此,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向文波:集體出海是個必然現象。誰擁有中國企業,就擁有未來。中國企業並購,對海外企業中國化、中國企業國際化都有好處。
在這個行業,近年來一個很大變化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崛起,世界這麽多企業,中國企業參與整合還隻是個開始。過去,我們往往是被別人整合。現在,中國企業大了,全球前10的工程機械企業中好多都是中國公司。我相信,國內企業在這個領域參與的全球並購,將來隻會越來越多。其次國家應適度保護和擴大市場規模。譬如,當下很多公司都在進口國外用過的二手挖機,無疑,這會讓國內企業喪失很多就業機會,稅收、環保等方麵也存在隱患。第三,政府應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公司出去做銷售,其實非常需要國家外交方麵的配合,中國駐外大使館的商務機構,給我們必要的幫助和指導,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很多外國元首都經常為自己國家的企業並購做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