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穀中孕育著商機!這是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很多中國企業,在麵對走出去的問題時的一種共同感受。
去年以來,歐美經濟陷入低穀,給了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更多“走出去”的機會,在去年十宗最大的中國企業進行的海外並購之中,就有三宗由民營企業家操刀進行。
然而,在“走出去”的這條道路上,不論是商業模式還是資源配置,也不論從國際人才還是投資環境方麵看,中國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去年,格力電器在美國成立了分公司,今年還計劃在美國建工廠。在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明珠看來,之所以要選擇在美國市場進行突破,一是由於美國現在最需要的是就業,二是自信美國的市場需要格力的產品。
“製造業首先要打破國界,作為格力電器來講,未來發展應該圍繞著綠色環保,而這也是全球的大勢所趨,明年我們就要在美國投放最節能的環保產品,為美國市場服務。”在參加博鼇亞洲論壇期間的一場關於“亞洲製造業的戰略突破”圓桌會議上,董明珠如此指出。
而在不久前,國內的工程機械巨頭三一重工,也以3.24億歐元收購了德國工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90%股權,隨後又與在液壓折臂起重機市場上處於領頭羊地位的奧地利帕爾菲格集團下屬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專門從事隨車起重機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服務業務,向國際市場的拓展也開始加速。
對於三一重工在此時加速“走出去”,三一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何真臨認為,是時機已經成熟。“2010年,三一生產的混凝土機械,是除三一之外世界所有工廠生產的混凝土機械的2.25倍,但我們覺得在開發領域、在國際化等方麵還有一些差距,因此,我們選擇整合世界上最優勢的資源為我所用,通過收購普茨邁斯特,它所構築的第一品牌的地位和三一強大的製造能力,疊加起來後就會形成更大的國際品牌溢價。”
今年,三一重工的“走出去”行動依然不會停止。何真臨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公司仍在關注歐美等海外一些合適的收購項目,“隻要在研發能力、人力資源、品牌等方麵能與三一互補,都是公司感興趣的項目。”
阻力與挑戰
然而,與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相對應的是,麵臨的阻力和挑戰也在加大。
3月28日,澳大利亞政府宣布禁止華為(微博)參與投標澳大利亞全國寬帶網項目,而這已不是華為第一次在海外開拓中受阻。
華為參與投標的澳大利亞全國寬帶網項目(NBN),是當地最大的國家建設項目。這塊大蛋糕令華為、法國的阿爾卡特朗訊等多家電信設備供應商垂涎不已,而華為在這場競爭中具有明顯優勢。它已在全球僅有的9個NBN項目中,中標了8個。而且澳大利亞所有主要的運營商都與華為開展了合作。
然而,去年年底,澳方開始傳出不利於華為競標該項目的聲音。據當地媒體報道,澳大利亞司法部副秘書托尼·西恩(Tony Sheehan)曾直白地對華為說“不要浪費力氣競標”。今年3月,澳大利亞司法部再次發表了類似意見。
事實上,除了華為,很多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投資海外項目時,都遇到了類似“中國威脅論”的困擾,對此,從去年開始也在加速“走出去”的複星集團,選擇尋求“共贏”的方式來緩解國外的擔心。
複星集團副董事長兼CEO梁信軍告訴本報記者,在投資海外企業時,複星傾向選擇有意拓展中國市場的公司,並成為其第一、第二或第三大的有影響力的股東,但不謀求控製它,然後幫助其發展中國市場,利用中國市場的高速增長帶動它全球業績的增長,進而提升其市場價值。
當然,即使在“走出去”的審批環節贏得了“綠燈”,投資後如何做好經營管理,獲得有效的回報,同樣是中國企業麵臨的挑戰之一。
“我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多多少少還有一些擔心,我們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不足,我們的人才不夠,對於國外的投資環境尤其是對司法環境了解得太少。”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博鼇論壇期間的一場關於“新興經濟體:結構調整與認識誤區”的分論壇上如此指出,“因此,我們在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向企業提出,在走出去之前必須提升自己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必須有人能夠熟悉當地的投資環境,尤其是法律環境。否則風險非常之大。”
對此,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指出,如果中國企業要到美國、歐洲投資,就必須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比本地的同行更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