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重科並未停手。今年3月份,中聯重科掛牌出售旗下全資子公司中聯環衛80%的股權;3月28日,中聯重科又以6.875%的低票息成功發行4億美元5年期債券,進軍國際資本市場。有分析指出,中聯重科這兩項舉措,都是為囤積資金,再掀大宗並購做準備。
同樣在3月底,柳工發布2011年報。該公司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178.78億元,比上年增長16.35%;實現利潤總額15.12億元;實現淨利潤13.21億元。
而徐工機械為了在工程機械中,利潤率較高的混凝土機械行業分得一杯羹,收購德國混凝土機械製造商施維英得到證實,欲與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在該領域“三分天下”。
光芒背後的隱憂
當然,三一重工、中聯重科能國內機械巨頭業績喜人的同時,依舊麵臨諸多挑戰和問題。資金緊張,資產、技術外流,創新乏力,同樣也是整個機械製造行業的症結。
2011年,三一重工全年實現22.79億元經營性現金流(包含9.37億政府補助),而經營性現金流在2011年前三季度為-15.16億元。
“三一重工現金流轉好原因是我們2011年四季度加強了外貨款催收力度。”三一重工財務總監、董秘肖友良解釋稱:“再加上下遊客戶施工項目增加,使得回款好轉,扭轉了經營性現金流為負的局麵。”
年報顯示,三一重工應收賬款達到113.04億元,同比大增97.36%,超過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幅近一倍,而公司存貨也達到81.34億元,同比增長43.03%。應收賬款和存貨的大幅增長,恐將衝擊公司資金鏈。
三一重工財務總監、董秘肖友良回應稱:“由於現金流回籠抓得緊,現在轉正,有這樣的現金流已經非常好。”
在2012年博鼇亞洲論壇上,一些嘉賓擔心國內高端製造業會呈現加速“外流”趨勢。近幾年,萬向集團、華為、三一重工等高端製造企業布局海外步伐加快。三一重工目前有30家海外子公司,已在全球建成15個物流中心,先後在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廣設研發機構,並在巴西、印度等國家建立工業園。但三一重工負責人發言認為,中國大型企業轉向海外,可以通過本土化規避國外貿易壁壘,“搶灘”海外市場。
博鼇亞洲論壇與會嘉賓表示,總體上看,國內部分高端製造業“外流”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存。
同樣是在博鼇壓中論壇上,創新成為此次論壇的關鍵詞之一。“構建新比較優勢,首先要提升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格力電器公司總裁董明珠在製造業分論壇上發言。創新在高端裝備製造業中同樣被視為重中之重。
數據顯示,湖南機械裝備行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7家,占全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總數的60%;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6家,占全省的52%。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已獲授權的國家發明,分別達到158項和92項。
2011年,中聯重科碳纖維臂架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引領世界混凝土泵車製造技術曆史性變革;三一重工多次刷新混凝土長臂架泵車世界紀錄,並且在去年推出全新概念的E係列混凝土輸送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