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製造產業是一種對廢舊產品實施高技術修複和改造的產業,其產品性能和質量能達到甚至超過原品,而成本卻隻有新品的1/3甚至1/4;可節約60%的能源、80%的原材料,達到節約50%成本的效果,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汙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在國外再製造行業機製成熟,且利潤可觀。資料表明,美國2002年再製造產業的年產值為GDP的0.4%。再製造做為工程機械產業鏈中的一環,其循環發展、節能環保及可觀利潤使他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日趨成熟的標誌。
相比歐美國家成熟的工程機械產品回收體係和工程機械再製造技術,中國發展節能、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相形稚嫩,但隨著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國際化進程不斷的推進,更多的企業走了出去;在走出去的同時,我國的工程機械企業正不斷向工程機領域的國際水準靠攏,對再製造的重視愈加明顯,再製造產業的發展成為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國際化及成熟度的又一把標尺。
從國外行業巨頭看再製造生意
卡特彼勒這家有著85年曆史的老牌製造巨頭,其再製造形成如今的規模產業經曆漫長的40年。1973年,在客戶的需求下,卡特彼勒開始嚐試再製造業務。開始近30年中,這塊業務的發展“很平淡而沒有什麽亮點”。但在10年前,卡特彼勒忽然發現,再製造業務也與物流和金融一起,成為了卡特彼勒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
據卡特彼勒全球副總裁史蒂芬-費舍介紹,在起初的30年裏,卡特彼勒針對自己產品的再製造做了很多技術和業務模式的開發;10年前隨著減少土地填埋和能源消耗的環保理念在全球興起,卡特彼勒認為再製造業務應該作為其核心業務加以拓展,為廣大第三方提供該服務;8年前費舍接掌該業務後,致力於開發和應用新技術來提高再製造的能力,並擴展再製造的產品係列。卡特彼勒在4年裏花了13億美金用於收購和兼並汽車、卡車發動機製造商、火車製造商等,擴大再製造的業務規模和範圍,並進軍海外市場。
再製作業務的發展使卡特彼勒的收入增長了4倍;從8年前隻有3家再製造企業和800名員工,發展到目前在8個國家擁有19家工廠,近4000名員工,年產200萬件再製造產品。再製造為不僅為卡特彼勒帶來了可觀的利潤,技術實力更是日漸強勁,產業鏈趨於完整,企業發展更為成熟。如今成為了全球最大,也最熱衷於推廣再製造的再製造巨頭。
“中國沒有理由不接受再製造”,卡特彼勒全球副總裁史蒂芬-費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