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斌經常去河北崇禮縣的滑雪場,當他從高處向下俯衝時,時常會聯想到由他擔任董事長的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機集團)的發展。
2011年,整個機械行業由於係統性投資機會的退潮而出現了增速下滑,國機集團同樣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然而,營業收入1910億元,25%的增速,與央企營業收入20.8%的平均增速(國資委數據)相比,這個成績依然值得驕傲。事實上,在任洪斌看來,拋開速度不談,“有質量的增長”才是他要強調的關鍵。
“滑雪的訣竅是,該快的時候,你一定要快,慢了就會腳下拌蒜;該慢的時候必須慢,快了就要摔出去。同樣,該轉彎的時候一定要果斷轉彎,不轉也會出問題”。酷愛滑雪的任洪斌向《英才》記者道出了國機集團的轉彎之道:要更加注重有質量的增長、健康可持續的增長,從戰略高度重視公司的資源配置能力,提高資產證券化率、完善海內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鏈價值。
整合海內外資源
2011年中國一拖並購意大利Argo集團旗下的McCormickFrance公司,欲借“世界級農機企業”強化國機農機板塊。2012年1月6日,中工國際宣布斥資約7.37億元購買加拿大普康控股(阿爾伯塔)有限公司60%的股權,國機集團的工程承包業務由此“延伸到了發達國家市場”。
這兩個並購案例隻是起點,任洪斌雄心勃勃:希望國機集團未來一半的營業額、利潤能夠來自海外。但考慮到目前中國跨國並購的成功概率隻有50%、集團海外並購方麵的人才匱乏等現實,任對海外並購的態度仍然非常謹慎。他以“趕考”為喻,“如果沒有好的團隊,沒有實力,貿然去海外收購注定百分之百失敗,如同考試沒有充分準備就會考砸一樣。”
而對於並購後的整合,任洪斌說,“要改變並購後全部換成國內的人去管理的思維方式,最怕的就是派‘二把刀’過去,不了解企業情況,不了解當地文化,最後把好好的企業搞黃了,我們一定要尊重和用好原來外方的經營團隊。”
做別人不能做的
產業布局的漸趨完整,卻給人留下大而全的印象。不過,任洪斌否認國機集團將在全產業鏈上前行,“我們每一個板塊都有側重,而且就做別人不能做的”。
同為兄弟央企,中國南車的董事長趙小剛對此感悟頗深。
我國的高速鐵路建設每年需要使用價值約30億元的高鐵軸承(2010年中國軸承業產值約為1300億元),而這一高精尖產品,國內企業無力製造。令趙小剛尤其無奈的是,壟斷這塊市場的日本NTN、德國FAG、瑞典SKF等世界巨頭喜歡漲價,“維修不及時,而且動輒直接讓我們換”。
於是,趙小剛找到任洪斌:“你們洛陽軸承研究所(軸研科技)能不能把這個產品做出來?”
這觸動了任洪斌心裏的愛國情懷,“作為機械工業的領軍企業,如果我們不行,中國就沒有人能行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填補這類國內空白,替代國外進口……”當然,這絕非喊口號。
近日,國機集團下屬軸研科技傳出消息,該公司牽頭承擔的“高速、重載、精密軸承關鍵技術研究”已經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
軸研科技取得的技術突破,某種程度上也標誌著國機集團旗下28家國家級科研院所轉型的初步成功。科研院所的公司化改革,產業化戰略,已經給國機集團帶來了切實的收益,“他們的利潤率現在遠遠高於我們的其他企業”。
但這些努力和成績的取得,還不足以填補中國機械工業與發達國家多年來形成的巨大鴻溝。自主研發的同時,必須要整合全球資源。事實上,這是中國機械企業出海並購的主要目的。
小心“四不怪圈”
這是一個好事情,但國家培育我們這些企業多少年了?現在我們才400多名。”2011年國機集團首次進入《財富》全球500強,位列435位,國機集團的員工頗為高興。而任洪斌提醒大家“心要熱頭要冷”。
國機集團去年1910億元的營業額約等於中國機械工業二、三名的營業額之和,但與對標的GE、西門子這些跨國巨頭相比,距離不小。這就是任洪斌擔心的:集團上下未必對“國機還不夠強、不夠大”有足夠認識。
任洪斌向記者不止一次的談起他總結的“四不怪圈”:瞧不起,看不懂,學不會,追不上。一家企業曾在所屬行業裏叱吒風雲,當潛在競爭對手出現的時候,瞧不起,覺得人家不行;過了幾年,人家發展了,以“行業冠軍”標榜自己的那個企業就已經“看不懂”競爭對手的舉措,自然也無從學起,在競爭中無法招架,最後就隻有“追不上”了。
實際上,任洪斌一直在琢磨著國機集團如何才能保持“心熱頭冷”的狀態。“國機現在最大的風險是企業的快速發展和人的素質不相匹配的問題。我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0年。回頭看看,我們這個班子沒有什麽重大的決策失誤,克服了很多困難走過來,別人就覺得你肯定靠譜。但這種意識比較危險。”
事實上,任洪斌一直在調校自己。10年前的他,“年輕氣盛,說話有時口無遮攔,有些事情的處理,與年齡段相符與崗位不符。”現在他“不會那樣了”。管理層的團隊精神、下屬的付出都讓他感動,他和國機一起成長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