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兩個月,包括裝備製造業在內的廣州工業減速明顯,用市場人士的話說:“這是多年來很少遇到過的下降幅度”。廣州市統計局最近公布的前兩個月《廣州經濟運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64.07億元,同比增長3.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60.02億元,同比增長2.5%;增速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10.1和12.5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三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74.55億元,同比增長4.5%,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11.9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指出,廣州工業生產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仍將麵臨較大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麵:一是工業增長乏力。廣州市新增大企業、大項目少。這導致廣州市工業生產的增長動力減弱,後勁兒不足。二是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處於高位,勞動力、土地、能源等要素價格剛性上漲仍將持續;國內外經濟增長放緩,總需求減少,工業產成品價格難以提升;這兩個因素同時擠壓企業經濟效益。三是需求降溫導致工業企業庫存壓力增大。四是外需不振抑製工業增長。五是供電缺口開始顯現。
廣州市工業(包括裝備製造業)的減速與全國整體工業形勢並沒有多少區別。應該說,產業構成固化或者說結構較為單一是造成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當傳統的和習慣的增長方式已不再能體現出效率和效益時,仍然依靠量的堆積和走外延式發展路徑的話,除了繼續消耗寶貴的資源外,已難以實現對增長的期許。而此時,嚐試增長方式的轉型或許已不僅僅是企業將麵臨的選擇,盡管這樣會很艱難,盡管在這一過程中會損失到速度。
對“大”的癡迷
電子工業和消費品加工業一直是廣州的特色產業,也具備一定的競爭力。這是區域內產業內生性選擇的結果。但這種“輕化”的製造業構成,從量級上已不足以滿足對增長數據上的持續要求。自2000年廣州提出把建成全國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作為目標以來,圍繞樓宇設備、動力設備、環保設備、發電及輸變電設備、輕紡設備、軌道交通設備、數控機床和數字控製係統等領域引進大項目、大企業成為了廣州所致力的工作重點。其中規模較大的在建項目有:廣東南車軌道交通車輛修造基地、廣州重大裝備製造基礎(大崗)等。
廣東南車軌道交通車輛修造基地由廣東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和中國南車旗下的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設,項目定位為建設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產業規模的軌道交通車輛產業化修造基地”。基地主要產品為城際動車組、城市軌道車輛。其中代表產品為CRH6型城際動車組。據介紹,基地將在2013年5月底形成完全生產能力,達產後產值逾百億元,而整個集聚區的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元。目前,除廣東南車基地之外,廣州和諧型大功率電力機車修造基地、和諧型高速動車組檢修基地、番禺城軌車輛修造基地等項目也已漸成規模。
2008年6月,廣州市政府與中船集團簽署了《關於加強合作,進一步推進船舶工業發展框架協議》,決定在廣州投資270億元新建船舶配套產品生產園,項目選址在番禺南部大崗鎮的新聯工業區。隨後,省、市、區三級政府提出依托該項目,共同打造廣州重大裝備製造基地。這個規劃用地達到50.8平方公裏的基地,目前已有廣州中船船用柴油機有限公司、廣州中船船舶鋼構有限公司、廣州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電力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廣東電網公司廣東電力設備廠等企業進駐。
市場不作美
全球經濟的持續調整使低迷成為市場的關鍵詞。而核電以及高鐵產業所經曆的意外,使市場狀況更為嚴峻。廣州和諧型大功率電力機車修造基地具備年檢修700台、製造200台和諧型大功率電力機車的能力,但受多種因素影響,生產任務遲遲得不到落實。相關企業準備把礦用車作為替代性產品以緩解在市場和經營方麵的壓力。廣州中船龍穴造船有限公司是目前華南地區最大的國有現代化船舶製造總裝企業,年設計造船能力20艘、220萬載重噸。但受全球航運市場極度蕭條,船舶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的影響,2011年公司僅爭取到一條新船建造訂單,而進入2012年以來,經營接單為零,預計今年將超過半年沒有新開工船,到第四季度很可能出現船塢空置,上萬名員工將無船可造的被動局麵。同樣的原因,也使得入駐廣州重大裝備製造基地的中船集團低速柴油機項目幾乎陷於停滯狀態。而廣州諾信數字測控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偉華在談及機床市場時認為,像2010年那樣的市場盛況已經難以再現了。
同質與差異
應該說,目前國內裝備製造產業的同質化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中低端產能的嚴重過剩正在不斷消耗著產業的效率,而簡單的擴張行為似乎並沒有停頓的跡象。2004年,中船集團在上海臨港基地巨資投建了船用低速柴油機項目。而僅僅四年後,同樣的項目又被移植到廣州。但不知兩個項目中有什麽樣的必然性和內在聯係。而中船廣州項目目前的幾近停滯,已經使人發出了這是否是一種變相“圈地運動”的質疑聲。
當然,同樣的市場也有著不一樣的境遇。當龍穴船廠苦於得不到訂單的同時,一些生產特種船的民營船企卻有做不完的訂單。而在廣州市敏嘉製造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虎看來,隻要你有內功,外麵的冷熱對你並不能產生影響。在他看來,企業並不需要太多客戶,但重要的是把每一個客戶維護好,滿足客戶的特殊需要。而正是這種“專、精、特”的經營理念,使敏嘉公司今年不僅承擔了國家機床重大專項的工作,在市場表現上同樣可圈可點。廣州白雲電器以錯位競爭等一整套經營思路,在同質化的領域做出了差異化的業績。
政府的力量
從自然條件上分析,廣州或許並不一定適合發展重化的裝備製造產業。有專家指出,廣州應結合自身的人力資源、市場以及信息通達等優勢,做強特色產業及現代服務業。但較之於裝備製造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而言,自然條件的缺陷已經顯得不那麽重要了。這也是中國為什麽會有那麽多裝備製造基地的原因,用“十城一麵”來形容應該不會太過分。
廣州是一個寸土寸金之地。當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項目在這裏幾乎沒機會落地,無論項目是否具備生命力和競爭力。而中船的低速柴油機項目的占地麵積為7500畝;廣州和諧型大功率電力機車修造基地占地麵積約為1186畝。那麽,在付出了如此之大的資源量後,廣州到底從這些項目中收獲到了些什麽呢?現實是,在近年來項目引進過程中的較為強烈的國企情結,並沒有使區域內收獲更多的回報。
應該說,相對於許多內地的地方政府而言,廣州各級政府在那些外地入駐企業中有著良好的口碑。因為他們不排外,也很少上門具體“指導工作”,而且,會將當地的優惠政策讓這些企業共同分享。政府的服務意識與內地相比的確高出一個層次。據悉,今年廣州市政府將拿出40億元資金,支持企業的各種創新活動,其中,20億元將用於裝備製造產業。如此的支持力度在地方政府中也許並不多見。而從中傳遞出一個信息,政府開始關注企業內涵的豐富,願意將更多的資金投向對公共技術平台的扶持和搭建上。當然,如果在公共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在產業發展的選擇上,能讓市場發揮提高“能見度”的作用,而不是過度依賴行政權力的話,那麽,廣州應該有機會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過程中,提供更多些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