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投資對基礎設施的拉動效應已經淡化,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高歌猛進的十年也已告一段落,率先通過並購海外龍頭公司而走出國門的中聯重科[9.86 -0.60% 股吧 研報]剛開始感受國際化帶來的好處,就要麵臨行業增速放緩的事實。
麵對海外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同城勁敵三一重工完成海外並購後的日漸強大,中聯重科將如何應對新格局?4月17日,記者在中聯重科長沙總部對公司副總裁兼董秘申柯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文化衝突是海外收購後的最大難題,“七七定律”甚至認為,70%的企業並購會因為種種原因失敗,而其中70%失敗於並購後的文化整合。中聯整合CIFA算成功嗎?
申柯:現在看來,中聯這次並購很成功。業務整合方麵,中聯比較注重雙方的技術融合,收購CIFA後將原來的混凝土公司與CIFA合並成立國際公司,雙方的研發團隊合並。
文化融合難度最大,中聯先是通過引進共同投資人形成“文化緩衝地帶”,用一定的股權空間換取三年的整合時間,二是不同於一些並購企業大裁員、大換血的做法,中聯尊重對方企業和人員,使企業雙方和當地政府實現了最大化的效益共贏。這主要得益於中聯多年來形成的以“至誠無息,博厚悠遠”為核心理念的企業文化。
記者:目前來看,當年這次充滿爭議的海外並購給中聯帶來了什麽?
申柯:中聯得到了CIFA先進的技術和工藝,並充分利用其海外網絡獲得更好的采購渠道,CIFA結合了國內低成本和高性價比的製造優勢,使產品盈利進一步提升。從戰略上看,這次並購使中聯獲得了比國內同行早幾年走出去的機會,在對歐美市場的開拓上也占了先機。
記者:走向國際化以後,中聯的經營模式是否會作出調整,將如何調整?
申柯:過去那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用了,公司已經調整了戰略,一是希望並購國外一些生產核心零部件的企業,以克服技術短板,這方麵我們已經在做了,去年購買德國JOST 平頭塔係列產品全套技術,使我們目前塔式起重機成為行業第一;二是集中資源,聚焦主業,盡早形成工程機械完整的價值鏈閉環。
記者:前不久出售全資子公司環衛機械是為了做大主業?這塊業務盈利和市場占比都不錯為何要出售?
申柯:我們考察過排名全球前五的環衛類企業,都是從做設備向做工程服務和運營發展的,因為設備進入門檻低,而工程雖然運營投入大,回報期長,但相對比較穩定。中聯要想做大環衛板塊,也必須從目前的設備商轉變到做工程服務和運營,經營模式轉變不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還要麵臨投資回報期較長的風險。而且環衛這塊業務與公司主營業務的協同效應比較小,麵對的客戶不一樣,技術不一樣,采購渠道也不一樣,主營業務采購主要是重卡,但環衛主要是輕卡。而且出售這塊資產能讓我們有更多的資金做強主業。
記者:2010年底發行H股成功募集150億元港幣之後,今年3月底又發行4億美元5年期債券,是急需資金嗎?這對公司意味著什麽?
申柯:現在工程機械行業不隻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也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產業,無論是自主發展國內業務,還是拓展國際市場,都離不開資本,中聯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發展主業。海外市場融資標誌著中聯已真正邁進國際資本市場,由於對經濟前景不確定性的預期,國際債券市場投資者變得十分謹慎,中聯5年期投資級別美元債能夠受到國際投資者追捧,主要得益於公司的穩健增長和優秀的財務指標,是國際投資者對中聯重科管理團隊和企業信用的高度認同。
記者:中聯在今後的發展規模上有何具體目標?
申柯:希望未來三五年對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等領域的研發有所突破,到 2015 年,中聯重科能進入全球工程機械領域前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