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在我國,目前投資規模的漲跌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速快慢所產生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因而,對於工程機械這類與宏觀經濟環境息息相關的周期性行業而言,投資拉動仍將是其能否保持快速增長的最大保障。
近期經濟走勢低迷,陷入深幅調整已成不爭事實。全球市場的需求嚴重不足,也使得國內GDP增速呈現從兩位數逐級回落的態勢,有相關數據為證。受此影響,微觀產業表現乏善可陳,以工程機械行業為例:相較於2011年年初時的產銷兩旺,今年一季度工程機械市場顯得寒意十足,據統計,挖掘機、裝載機、汽車起重機、推土機和壓路機等主導產品的銷量同比下降了40%、27%、45%、31%和48%。在已披露季報的工程機械類上市公司中,業績多數同比大幅下滑。山河智能的首季報表顯示,受基建投資大幅下滑和上年高基數的影響,公司淨利潤下降幅度為78.9%,其中在保持市場份額持平的前提下,挖掘機銷量下降了約49%。而更為不幸的一些公司,如天業通聯甚至出現了944.58萬元的虧損。
在分析國內GDP回落的原因時,亞洲開發銀行的分析人士認為,受房地產調控影響,投資大幅下降,在上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完成後,新的投資尚未跟上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見,投資規模收縮對整個經濟增速的抑製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而無論這種投資對於經濟發展的質量是否還能產生正麵的效應。
事實上,為了緩解實體經濟的壓力,在宏觀方麵,貨幣政策已作出了相應的調整。據悉,3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一萬億元,大大超出此前市場預期的8000億元規模。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第二年,一些重大項目在陸續開工,保障房建設在穩步推進,民間的資本活躍度也還是比較高,一季度投資的新開工項目增長速度達到23.0%,還是比較高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如是說。
在產業領域,工程機械市場在經曆了從“井噴”到“穀底”的巨大落差後,需求何時能夠觸底反彈,同樣成為市場人士關注的焦點。對這一問題,中金公司所發布的分析報告認為,預計二季度隨著融資渠道的改善,鐵路等大型基建項目或將大麵積複工,這將對挖掘機、裝載機、旋挖鑽機等產品的銷售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二季度行業收入數據環比有望回升。
謝天謝地,投資可來啦!
不過,三季度呢?明年呢?未來幾年呢?還有多少投資可以期待。
投資,仍然是投資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過去的十年中,預算內財政開支平均增速達到20%,未來有可能降低到13%以下。即便如此,政府的債務負擔仍將持續加重。在這種背景下,盡管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作出了一定下調,但這並不排除經濟波動加劇的可能性。
對於工程機械這類產能巨大的周期性行業而言,要求得到持續發展並不簡單。
事實上,“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提出了要對發展模式進行調整,號召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增長模式、提高增長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十一五”周期已成過去,但裝備製造業自身的發展主要依賴投資的狀況並沒有多少改觀。而近年來,產業內的過度投資使裝備製造領域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不僅影響了產業發展效率,而且成為了新增負擔。而行業內最新的情況正像同濟大學張曙教授所評論的那樣:現在往往是國家提出一個規劃,企業都拚命地往上靠,去爭這塊“蛋糕”,靠上了,就能拿到國家的扶持資金,至於這些資金應該怎麽有效率使用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也許事實確實如此,但是,企業還是需要為取得分享“蛋糕”的資格而進行相應的先期投入。
可以預見的是,像海洋工程、環保等新興產業,用不了多久,就會呈現出人滿為患的景象,就如作為高端裝備的代表性產品——盾構產業曾經發生過的一樣。不過,一旦揭開蓋子,仔細觀察這些產業的內核時,很容易發現,屬於企業自主的內容或許仍將是聊勝於無。
“四萬億”留下的後遺症
為應付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嚴重衝擊,世界各國陸續推出了一係列刺激經濟的計劃。中國政府於2008年11月推出了四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隨後,各地政府也先後公布了各自的投資計劃。據對已公布投資計劃的24個省市的統計,投資計劃總額接近20萬億元,其中絕大部分項目是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主要投資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計劃,雖然有利於彌補出口和私人投資滑坡帶來的增長缺口,但也存在著透支未來經濟增長和邊際效益遞減等不利因素。
應該說,四萬億元投資計劃在兩三年內對裝備市場的刺激作用十分明顯。機械工業在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態勢。在工程機械方麵,挖掘機的火爆甚至一度達到了變態的程度。在此背景下,圍繞挖掘機以及主要用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盾構裝備的投資亢奮異常,各路資金前赴後繼,盡管其中不乏完全沒有相關產業背景者。眼下,國內挖掘機的產能情況已高到難以進行準確統計的程度,或許,可滿足全球市場之需也隻是一個低限。
而在盾構裝備領域,各地以德國海瑞克為合資、合作對象而組建的公司數量同樣無法準確掌握。難怪德國商會的相關人士表示,從一定意義上說,10個中國工人就能夠帶動一個德國工人就業。事實上,何止是帶動德國工人的就業那麽簡單。從這個角度上說,如果中國裝備製造業認為自身是拉動全球裝備製造業增長的第二力量的話,沒有誰能坐到第一的位置上。
患有“心髒病”和“神經病”應該是對中國裝備製造業體質的準確描述。現實情況是,就像中國股市並不能發揮經濟晴雨表的作用一樣,當中國企業號稱能夠生產出一些高端的裝備產品時,也並不意味著這個企業就擁有了與之相匹配的內質。因為,國內裝備製造企業的投資行為主要的指向往往是外延,而非內涵。當宏觀政策出現調整時,這種投資所麵臨的風險顯而易見。遺憾的是,裝備製造業的增長通常是在這種低效的投資活動中延續。四萬億元投資計劃當然也無法改變這種特質,甚至是使這種投入變本加厲。
在出口萎縮、消費不振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的當下,究竟是設法擴大最終消費率拉動經濟增長,還是通過進一步擴大投資拉動統計意義上的增長呢?正確答案不難,但現實選項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盡管,那也許會以對經濟發展造成更大破壞為代價。
對四萬億元投資計劃,有評論認為,中國在從外部需求轉為內需的過程中,必然要適應低速經濟增長。隻要經濟增長的質量是好的,即使速度慢一些,一樣可以達到最佳效果。反之,基於經濟增長目標的大規模投資計劃,即使能夠達到短期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但從長期看,很可能是得不償失。也許這一觀點同樣可以套用於裝備製造業,即:損失一些增長速度以提高增長的質量,放棄一些產能而去獲取核心製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