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貫徹實施國家“走出去”戰略中,尤其是在歐債危機發生背景下及歐洲八國峰會召開後,中國製造業麵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怎樣科學地“走出去”,這是國內數以萬計製造業企業需共同麵對的新課題,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國商會主席、亞洲製造業協會聯席主席陳經緯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製造業論壇年會上表示,中國製造業“走出去”大有文章可做,重要的是要讓更多的中國製造成為中國創造。
陳經緯說,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通過出口創匯和實施“引進來”發展戰略,實現了經濟騰飛,舉世矚目。在當前經濟全麵開放,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不斷升值的背景下,中國的製造業有必要積極“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全球資源分配,這是一種毋庸置疑的現實選擇。
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繼續堅持了“走出去”的戰略綱要,同時特別強調,增加了“加快”兩個字。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我國企業在17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1.8萬家,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3220億美元,境外資產總額超過1.5萬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5390億美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速超過30%。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取得了很好的開局。加入WTO10多年以來,多數海外投資、並購主要集中在能源和自然資源板塊,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作為堅強後盾。時至今日,盡管能源和自然資源依然主導著中國對外投資,但越來越多的製造型企業更加重視“走出去”,尋求新的發展。
陳經緯認為,回顧過往幾年,中國製造型企業在海外並購和合作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鑒。他說,日前我有幸參加振華重工20周年慶典,我聆聽了他們的介紹,感觸很深,我覺得振華重工把根留在國內,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取得很好的成績,振華重工可以成為中國製造型企業“走出去”的典範之一。還有,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混凝土設備公司普茨邁斯特。通過普茨邁斯特的全球銷售網絡,三一重工有機會將其工程機械產品帶向全球。另外一個案例則是大家熟知的吉利收購沃爾沃,在2011年,沃爾沃在成功實現扭虧為盈,並且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長高達50%,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份額遠遠高於其他國際市場。同時,雙方就多項技術研究開發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包括電動汽車、環保汽車、汽車關鍵零部件等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除上述略舉之外,我國還有很多製造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陳經緯指出,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除較好的中央企業外,中國製造業普遍的現狀是大而不強,還是以生產原材料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品為主,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這與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尚有很大距離,需要中國製造業界的共同努力。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創新和生產高科技產品,創造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爭取在國內外市場迅速占領市場份額,從而使中國的製造業具有競爭優勢,跨上新的台階。
他說,事實上,這些年來,由於我國業內人士的不懈努力,中國製造板塊在某些行業已經取得了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對實施“走出去”戰略具備了很好的條件。以高鐵技術為例,自從中國第一次從法國公司阿爾斯通取得西方先進技術之後,對各種精密技術進行改良、發展和創新,並成功應用於中國快速發展的鐵路網絡之中。目前,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進入全球領先行列,並初步具備與國際巨頭在全球市場競爭的能力。諸如此類的行業其實還有很多,例如特高壓和智能電網設備、家電製造、發電裝備等,中國在這些領域的能力均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中國經濟增長與企業發展正遭遇資源、市場、環境等因素瓶頸限製。如果能有眾多有條件的製造企業積極地“走出去”,將會突破這些瓶頸。同時,世界也將會看到中國強盛的另外一麵。換言之,中國製造將更多成為中國創造。
從企業的角度看,實施“走出去”戰略將對企業建立全球分銷網絡、建立良好品牌以及實現產品附加值會起到關鍵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建立全球的采購渠道也將有利於企業減少對國內資源的消耗,降低企業外銷產品的成本。對於企業來講,更重要的是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充分利用海外高端人才,同時吸收和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體係和經驗。雖然中國企業在製造水平上可能並不落後於西方國家,但是他們通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經營管理經驗而形成的經營管理體係,的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企業想要實現國際化經營,就必須配置一個能夠在全球管理、經營、控製的世界級管理團隊,而打造這樣一個團隊和體係顯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由此,我們看到在越來越多的海外並購當中,中國買方公司更傾向於保留賣方公司的原有管理團隊,讓其繼續經營全球業務。這是個值得肯定的做法。
陳經緯表示,從國家宏觀經濟來講,製造型企業“走出去”可以幫助貿易相對平衡,減少貿易摩擦,從而穩定人民幣匯率,實現經濟增長格局的轉變和穩定。整個製造業行業結構升級將逐漸改變中國對出口的依賴,也是國內經濟結構轉變的重要標誌。製造型企業的國際化運營,使得一部分生產基地將被轉移至國外,在緩解國內眾多行業內普遍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加速國家特別強調的環保和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既然目前國內外形勢有利於中國製造業“走出去”,采取什麽樣的方式更恰當呢?我認為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製造型企業通過並購的方式將會更加可行。目前,歐債危機依然沒有結束,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除希臘特別嚴重之外,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債務情勢也岌岌可危。剛結束的八國峰會提出的共識是今後的共同任務是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在此背景下使得許多歐美國家對來自於中國的投資和合作更加開放,其估值也處於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我們國家目前有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我相信,國家應該有能力幫助解決中國製造業海外投資中的融資問題。可以說,這些有利因素架構了製造型企業“走出去”的有利條件。
陳經緯強調,“中國有條件的製造業"走出去"大有文章可做。”通過企業、政府和商會的互相配合,結合當前國際國內環境,中國製造型企業“走出去”是適應國際經濟形勢變局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們製造型企業響應國家的號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我衷心地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中國的企業都能以一個更高的姿態站立在全球的舞台上,在融入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加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