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者顛覆競爭格局。
大唐國際錫林浩特礦業公司勝利東二號露天煤礦—徐工LW800K型裝載機展魅力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副總經理馬鑄直言,“中國裝載機行業圍繞價格展開的營銷之爭,遲早會轉變為以技術為核心的高端競爭,這是未來行業發展的方向。” 而這個對行業成長、成熟路徑的判斷早已成為徐工自上而下的共識。
福州可門港——徐工LW900K裝載機煤炭作業
正是基於對產業的理解,麵對行業內許多企業為快速擴大規模而淡化質量提升、放慢技術創新、哄搶“井噴”式增長中的市場份額的局麵,徐工果斷地將有限精力投入到更具價值的地方——對自身科研實力的鍛造上。
2008年,徐工繼續加大對研發的投入,轉變研究模式、增加科研隊伍,對大噸位裝載機進行了集中衝鋒。“在不確定成果問世和實質性收入的之前,如此大的投入連我們的研發人員都害怕”徐工科技副總經理馬鑄還有另一個身份——徐工技術中心主任、徐工裝載機技術研發小組負責人,徐工在大噸位裝載機研發這條誰也看不清終點的路上有過多艱難的跋涉,他比任何人都更有發言權,“正在這個時候,集團領導徹底明確了發展方向:‘不惜一切代價突破大噸位技術難關’。”日後徐工在大噸位裝載機領域取得的所有榮耀,都將因這句話而開啟。舉全集團之力支持技術中心,徐工研發團隊也由此站上了一個嶄新的、更寬廣的平台。
國內首台液化天然氣裝載機——LW500K-LNG裝載機
為了能夠達到國際先進製造平台標準,徐工先後投入十多億元,對既有裝載機基地進行技術改造,引進最先進的生產設備、改變裝配工藝,實現了全流水線式生產的轉變和提升。多年來,中國裝載機行業競爭一直囿於中小噸位機型上,價格越降越低、利潤越攤越薄,國際匯率的每一個微小波動,都可能“吃掉”企業一年的辛苦所得。即便是這樣,基礎性研究仍被視為一個隻見投入、不見產出的“無底洞”,甚少有裝載機企業願意為了技術投入而勒緊褲腰帶。
然而,在硬件、人員配備、資源供給方麵的支持還遠不夠,他們要做的工作太多。通過對過去在中小噸位裝載機研發上留存的數據和成果進行分析,徐工發現,中國大噸位裝載機研發其實是被絆倒在一個關鍵而又容易被忽視的“坎”上——產品高可靠性,即大噸位裝載機能夠滿足連續24小時不間斷、高強度作業,大噸位裝載機就相當於流水線上的一個關鍵設備。為了能邁過這道門檻,徐工技術中心先後與多個來自中國港口、礦山的用戶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而用戶對徐工大噸位裝載機前期出現問題的理解與包容,使徐工技術人員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數據資料,並從跟蹤所得資料中,診斷出現階段技術體係裏的設計缺陷。
得益於這些珍貴的一手資料,徐工研發團隊立即針對惡劣環境和設備超載作業的實際工況調整設計、選型和工藝。把試驗過程放置在使用中,對每一個環節的銜接、每一件材料的使用,甚至是加工方法反複推敲,為了在係統匹配和集成上達到最優,使大型結構件不變形、設備更具穩定性,徐工研發團隊幾乎傾注了所有精力。
關鍵元件的受製與稀少,也是製約國內大噸位裝載機發展的瓶頸。對於無法尋得的關鍵元件,徐工技術人員和國外高級技術專家進行交流溝通,想方設法集成和應用了其他係統上的關鍵元件,並成功運用到徐工大噸位裝載機。
在長達4年的研發中,有一個成功關鍵值得注意:用戶的支持。此前,在中國大型礦山尤其是港口,沒有一台本土品牌大噸位裝載機穩定成熟地服役,這不但因為大噸位裝載機技術難度高,本土企業極少具備製造能力,更是因為從未有本土企業的大噸位裝載機能夠通過二十四小時連續作業的考驗,用戶對本土品牌大噸位裝載機缺乏信任和寬容。在徐工研發人員眼中,製造具備高可靠性的設備的關鍵是經驗積累,產品在實際施工環境中出現的問題,能夠為主機企業提供無比寶貴的經驗,而這些問題是永遠無法在實驗室裏找到答案的。正因如此,才顯示出用戶的支持對本土工程機械企業突圍大噸位裝載機的重要意義。
2011年,徐工在應用於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