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以生產線效率來贏得競爭的製造業,現在更多地傾向通過服務來提高增加值,服務已被視為生產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京交會上,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關於“勞斯萊斯不再賣發動機,而是提供發動機維修”的論述,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
事實上,伴隨經濟全球化發展,產品越來越多地與服務打包在一起,製造與服務之間的邊界正變得越來越模糊,介於製造與服務之間的生產性服務業,正逐步從幕後走向前台,並釋放出蓬勃生機與活力。
數據顯示,美國有近60%的公司已經把製造和服務產品結合在一起,而在作為製造業大國的中國,這一趨勢也越發明顯。越來越多的中外製造商認為,傳統以生產線效率來贏得競爭的製造業,現在更多地傾向通過服務來提高增加值,服務已被視為生產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工程製造業巨頭卡特彼勒,是一家連續11年入選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的全球500強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卡特彼勒就提出“不僅要製造產品,還要給客戶更多服務”的承諾,其金融、再製造、物流等服務模式的構建,堪稱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經典。專程出席京交會的卡特彼勒全球總裁瑞拉文甚至毫不掩飾其“野心”:“將從中國服務貿易的開放中獲得好收益!”
同樣嗅到商機的,還有眾多中國本土的製造企業。眾所周知,中國製造業目前正麵臨著人力成本、環境資源等諸多壓力,如果以往低成本帶來的邊際利潤難以維係未來的發展,製造商們就必須把目光投向設計研發、市場營銷、渠道分銷等服務市場,以實現產品增加值、提升企業競爭力。正如拉米在演講中所言,“5年前,不到1%的中國製造商聲稱能夠提供服務;而今天,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20%。”其中,不乏華為、聯想、中興這樣的優秀企業。
與直線下滑的全球貨物貿易相比,服務業具有更強的抵禦風險能力。盡管服務業占據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經濟活動,但其貿易總量尚不到世界貿易的五分之一。這表明,服務業的潛能還遠未釋放,服務貿易仍存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麵對新商機,轉型中的中國製造業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