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的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狀態像20年前的汽車,發展步態幾乎趨於一致。經過十年左右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開始從原始粗獷的量產經營中脫變出來,向技術及服務型企業發展,追求利潤最大化。然而,與現在售後市場進入發展黃金時期的汽車行業相比,工程機械的的售後服務仍顯稚嫩。
回顧2012年的前4個月份,工程機械企業各路諸侯“大顯神通”,山東臨工加強服務軟實力、以“價值引領服務共贏”為主題的山推“品牌服務年”線上活動,三一重工全球巡展、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吹響行業服務第一品牌號角……很明顯工程機械各大企業在服務方麵均有動作,但目前我國工程機械售後服務仍然圍繞著“促進主機銷售”、“維護品牌形象”的目標而進行,這種服務模式促進了企業發展、高附加值使用戶享受到更高的性價比,但卻並不利於行業的長期發展。我們不由思考,服務和企業的未來究竟在哪?
有“價值”的“服務”才是行業發展
拿以“服務”著稱的海爾為例,早在十多年前,在家電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的情形下,海爾果斷的從“價格及”與“服務”中間選擇了服務,並創新性地提出了“免費服務”模式。然而在十年後的今天,“收費服務”正悄然興起並形成趨勢。你會發現,大買場裏的眾多電器開始標明了買一年服務的價格、兩年服務的價格。家電行業從用“免費服務”吸引消費者轉變到了用戶逐漸接受“收費服務”,這一過程用了10年。“服務”變成了企業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的另一種產品,為企業從另一維度創造著價值。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均有“服務需要付費”的意識,有價值的“服務”使企業服務人員的價值得以認同,形成了良好的信號,有效的促進了企業與行業的良性發展。
售後服務利潤空間廣闊大有可為
通過企業一係列的售後服務舉措可以看出,我國大多數的工程機械企業也開始將服務放在了企業發展的重要位置上,並采取了各種方法來提高用戶贏利、降低用戶成本。但由目前的數據來看,工程機械保外服務與配件銷售增長空間還很大。
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中,機械銷售收入與後市場營收的比例達64:100,而在中國工程機械市場上,這一比例為350:100。由這一數據不難發現,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後市場盈利空間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