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網難為最大瓶頸
遍布於全國各地的鋼鐵、水泥和玻璃廠裏,究竟有多少餘熱資源可以利用?截至2010年,我國七個主要行業的餘熱發電裝機已達1200萬千瓦。然而迄今為止,全國範圍內尚未有針對工業餘熱資源的詳細調查。針對這一空白,日前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完成了我國首個《工業餘熱資源利用狀況調查分析》報告。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到“十二五”末,我國餘熱發電裝機規模將達2600萬千瓦,裝機容量將超越三峽,是現在已建核電站裝機規模的2.4倍。盡管前景廣闊,但與其他分布式電源一樣,餘熱發電行業想要發展壯大,不得不麵對電網這一龐然大物帶來的挑戰。
“十二五”末裝機將超三峽
“2015年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10年下降21%、節能6.7億噸標準煤,如此宏大的目標如何落地?‘十一五’餘熱利用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二五’還有多少潛力可挖?現在全國層麵都缺乏這麽一個普查,這就是我們做這個事情的目的。”報告負責人之一、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伏秋告訴記者。
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鋼鐵、水泥、玻璃、合成氨、燒堿、電石、硫酸七個工業行業餘熱發電裝機總容量近1200萬千瓦,到“十二五”末,這七個工業行業餘熱發電裝機總量將達到2600萬千瓦,將超過三峽電站,相當於現有核電裝機總容量的2.4倍。
具體到主要行業,此次調查的80家鋼鐵協會會員企業顯示,“十二五”期間餘熱發電裝機潛力為641萬千瓦。而相比於鋼鐵行業,“十二五”期間水泥行業的餘熱發電潛力更大,為698萬千瓦。到2015年,水泥行業餘熱發電裝機量將達到1167萬千瓦,超過2010年末全國核電裝機容量。同期,玻璃餘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74.84萬千瓦。
“如果按照每千瓦造價5000元計算,2600萬的裝機規模相當於將形成1300億元的投資。”一位業內人士計算。
周伏秋特別強調,由於餘熱資源分散在全國各地的不同行業,要想調查清楚十分困難,此次隻選擇了七個主要行業進行調查,因此調查結果並非全口徑,實際的餘熱資源量將比公布數字更大。
並網難題仍然突出
盡管此次調查呈現的前景廣闊,但調查揭示的餘熱發電行業存在的困難仍舊不能忽視。
從理論上講,餘熱發電是將工業企業多餘的餘熱用來發電,所產生的電量首先用於企業再生產,富裕電量再賣給電網。但在實際操作中,賣電給電網目前來說十分困難。不僅如此,即便是企業使用自己的餘熱電力,因為仍需要大電網作為後備電源,因此也必須向電網繳納一定數額的接入費和備用費。
“我們20多個項目中,隻有一家實現了向電網賣電。技術並不是問題,關鍵是觸及了電網利益。”一家長期從事餘熱發電的企業老板對此表示無奈。
由於餘熱發電的核心就是將節省出來的電源自用,而在目前輸配尚未分開的情況下,電網的盈利模式是從電網低價躉電,然後高價賣給企業用戶。上馬的餘熱發電項目越多,對於電網的收益越是不利。近日引起各界關注的魏橋自備電廠事件,本質上遇到的困境與餘熱發電一樣。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餘熱發電並網難問題仍然突出,並網運行的管理製度、收費標準等有欠規範,各地在並網政策的執行上也不一致,導致餘熱發電並網問題始終未能妥善解決。
“尤其在一些電力輸出省份,餘熱發電並網要繳納上網備用金等費用,導致發電項目建成後長時間不能投產,造成發電機組的閑置和餘熱資源的浪費。”周伏秋表示。
有鑒於此,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建議,應盡快製定餘熱發電並網管理辦法,規範餘熱發電機組並網審批程序、上網管理費等,清理妨礙並網不合理規定。
“盡管我國餘熱利用還麵臨著標準、規劃等其他問題,但考慮到輕重緩急,‘十二五’期間最應解決的還是並網的問題。盡管餘熱發電量主要以企業自用為主,但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孤網運行,魏橋隻是一個特例。因此,如果電網對於餘熱發電並網沒有積極性,這個行業就很難快速發展。”周伏秋說。
除了並網問題之外,目前餘熱發電行業的另一瓶頸便是缺乏資金。
據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王海生介紹,餘熱發電項目投資回收期一般在3-5年,考慮到政府的節能獎勵,投資回收期一般還可縮短3-6個月。但由於項目初始投資額較大,一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龐大的一次性投資對餘熱發電推廣形成一定阻力。
此次發改委能源所的調查報告建議,應支持從事餘熱利用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和中小企業集合債,鼓勵相關企業上市融資,鼓勵金融機構定向加大對餘熱發電項目的信貸投入,引導各類創投資金或股權投資企業以及國際援助資金,增加對餘熱資源利用領域的投入。中央和地方財政還應鼓勵擔保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餘熱利用項目貸款的增信支持。
EMC模式將成主流
目前,我國從事餘熱發電的公司主要有以下幾類:一類是隸屬於大型集團的餘熱發電工程公司,主要以服務本集團內的企業為主,如海螺水泥旗下的餘熱發電公司。另一類則是專業的節能服務公司,這其中又可細分為兩類:一類是以EPC為主的餘熱發電服務公司,例如創業板上市的易事達,再有一類則是以EMC業務模式為主的天壕節能。
業內人士介紹,鋼鐵、有色、化工等企業,由於餘熱利用規模相對較小,餘熱利用的利潤也相對有限,因此這些企業更願意讓專業的服務公司介入,而水泥行業餘熱量大,業務也相對單一,因此更傾向於成立自己的餘熱利用公司。
第一類公司的優勢是,其依托某一大型集團,會有比較穩定的訂單,但這也是這類公司的軟肋,即過多依靠母公司,會削弱其市場競爭力,並且在開拓母公司之外的市場時,會比專業服務公司麵臨更多困難。
而對於專業的餘熱發電公司,由於EMC模式超越了簡單的工程總包,可以與企業長期分享電價收益,也更符合目前各部委所倡導的環境服務方向。
作為即將成為A股首家以EMC為主進行餘熱發電的龍頭節能公司,天壕節能目前已經占據我國玻璃行業餘熱發電市場的大半江山。據天壕節能董事長陳作濤介紹,目前公司EMC類的餘熱發電項目毛利率在60%以上,淨利潤在30%-40%之間,內部收益率在15%-25%之間,投資回報期為4-6年。
為了保證項目按時回款,公司會與企業簽訂合同,約定每月月底支付本月電費。合同中還會規定,如果發電項目因業主方原因無法正常運行,每年要按270天的最低運行時間分享電費,以此保證單個項目收益。
“我們也考慮到了電力價格不斷上漲的長期趨勢,因此會在合同中特別約定,如果電費調整,這部分收益我們要享受50%。”陳作濤說。
天壕節能招股書顯示,截至2011年底,公司已投入運營及在建、擬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達29個,是國內餘熱發電領域EMC項目最多的公司,已簽約的項目主要分布於水泥、玻璃行業,正在開發冶金、鋼鐵和化工等行業。2010年公司淨利潤是2900萬,2011年淨利潤5100多萬,預計2012年淨利潤還將快速增長。
除節能服務公司外,隨著“十二五”期間餘熱資源數字的確立,相關設備公司也將從中進一步獲益。目前,杭鍋股份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餘熱鍋爐製造商,其燃氣餘熱鍋爐內市場占有率高達60%以上。永清環保目前正在實施的餘熱利用EPC+EMC項目投資規模超過5億元,其中新餘鋼鐵EMC餘熱發電項目於2011年10月初完成調試運營。除此之外,從事相關業務的設備上市公司還有海陸重工和雙良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