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基建投資顯著回升
鐵道部正加快融資步伐,以促進鐵路基建開工、複工。
鐵道部周二招標發行了2012年第一期鐵路建設債券,發行總額200億元,期限10年,中標利率為4.30%。鐵道部表示,本期發債募集資金將全部用於哈爾濱至大連鐵路客運專線等11個項目建設,有利於擴大鐵路運輸能力,完善路網布局,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
今年以來,鐵道部加快了債券融資步伐。先後發行兩期中期票據,共計融資300億元;5月份又發行了200億元短期融資券。加上本期鐵路建設債券,今年鐵道部已經發行債券融資700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政策層麵對鐵道部融資的支持力度很大,除了發債以外,去年地方政府出資和承諾貸款擔保額度超過1.6萬億元,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央投資不足的問題。而且鐵道部落實“新非公36條”,從鐵路工程建設、裝備製造、鐵路企業改製重組等各方麵,幾乎對民間資本全麵開放。
隨著資金麵好轉,鐵路建設開工、複工加速。數據顯示,5月份國內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達400.57億元,雖然同比仍下降14.26%,但是環比大幅增長了33.71%;其中基礎建設投資337.7億元,同比下降20.29%,環比增長15.97%。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已經由4月份的-42.01%顯著回升至-14.26%。(大眾證券報)
央企引領高端裝備製造業
在民用航空裝備、衛星應用等領域銷售收入占行業80%
在5月21日召開的第四屆中國製造業年會暨振華重工海工裝備主題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央企製造業整體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特別是在高端裝備製造業產業領域有了很快的發展,在民用航空裝備、衛星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領域,中央企業的銷售收入占行業的80%,已引領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
國資委副主任薑誌剛表示,到目前為止,央企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體係,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一定的產業規模,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奠定了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圍繞高端裝備產業建設了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和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以及一批公共實驗檢測平台,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正在逐步形成;產業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央企在高端製造業領域具有較好的產業化積累,擁有全球技術領先、規模較大的研發機製和基地,配套能力逐步增強,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較高,在核心業務領域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較好滿足了經濟建設需求。
薑誌剛說,在看到央企高端裝備製造業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國製造業的整體水平還處在勞動密集型粗放式發展階段,高附加值高端裝備製造業離歐美主要發達經濟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高端裝備的關鍵零部件、核心元器件主要依賴於進口;自主創新動力還顯不足,多數新產品開發仍以仿製為主體,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核心技術,缺乏係統集成能力,缺乏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際知名品牌;科研投入也不足,缺乏對技術資源的深度挖掘,影響了產品與技術的開發進程,也難以滿足持續創新和發展的需要,尤其是關鍵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在基礎理論、設計工藝、工藝技術、可靠性研究等方麵投入較少,形成優勢技術轉化不足,對產業發展、支撐不夠充分;整體技術水平與國外競爭對手還有相當的差距,研發生產的關鍵技術尚未突破;高端人才隊伍還不能滿足引領發展的需要,人才資源呈現結構性短缺,高端經營管理型人才、科技領軍創新人才、高級技能人才等高端人才在數量上、結構上都還有很大的差距。
針對這些問題,薑誌剛提出必須從四方麵入手推動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
一是加強體製機製建設,建立適應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投資、激勵、考核及人才引進使用機製,著力解決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融資難和創新成果轉化不夠的深層次問題,提高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能力。
二是健全自主創新的技術體係,引導企a業加大對從事基礎性應用型研究的重點實驗室、重大實驗設施的投入,重點支持對材料和關鍵元器件的研發,力爭在基礎科學、前沿技術、關鍵技術等方麵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自主技術、標準和品牌,掌握自主知識產權。
三是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指導央企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持續緊密的合作機製,提高重點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加快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新產業體係,進一步提升科技、金融對企業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的服務能力。
四是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加強高端裝備製造業領域技術領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引進工作,完善人才使用、分配、考核、評價體係。滿足企業人才發展需求,以重大項目、創新工程、研發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為依托,積極引進海外領軍人才回國創業。
薑誌剛表示,“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由裝備製造大國向裝備製造強國轉變的攻堅時期。央企作為我國產業創新體係中的中堅力量和產業發展的引領者,必須在高端裝備製造業領域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力爭在重大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