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五月五端午節轉眼就來到了。品粽子、觀龍舟自然是端午節最讓中國人掛念的事情。但今年的龍舟已不再是中國人的,在山東海陽舉行的第三屆亞沙會上,龍舟作為正式比賽項目,吸引了多國參賽,賽龍舟這項中華傳統娛樂競技項目已經成功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在欣賞龍舟賽之餘,中國工程機械也像“龍舟”一樣,在世界舞台上悄然榮升為主角。《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了解到,2012新年伊始便迎來了洶湧澎湃的海外並購大潮。據普華永道在京公布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和金額均創紀錄,交易數量207宗,金額達429億美元。進入2012年,並購勢頭更加猛烈,很多收購對象都是全球一流企業。
增強自身實力走向國際化
“這些年來,由於我國業內人士的不懈努力,中國製造板塊在某些行業已經取得了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對實施‘走出去’戰略具備了很好的條件。”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國商會主席、亞洲製造業協會聯席主席陳經緯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製造業論壇年會上對包括《中國聯合商報》在內的記者表示。同時,世界的舞台需要“中國製造”。
據悉,我國加入WTO以後,隨著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管理及資金進入中國市場,行業的競爭加劇。從總的發展趨勢看,由於國外先進資源的引入,大大促進了我國工程機械產品技術的創新,加快工程機械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把企業進一步推向國際市場。正是在2002年,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迎來了國際化的元年,三一集團率先將產品賣到海外,開創了中國工程機械出口的先河,緊接著,中國工程機械軍團向海外市場展開了大規模的攻勢。
入世十年,中國工程機械的出口方式由外貿公司轉向以企業自營出口為主;由貼牌轉向以企業自主品牌出口為主;由主要向第三世界國家出口轉向發達和次發達國家;出口地區由遊擊戰轉向陣地戰;銷售模式由直銷轉向代理製。同時,在開發海外市場過程中,產品性能質量也不斷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海外銷售渠道和服務網絡日趨完善,海外投資和資本運作步伐加大,中國工程機械整體的國際化戰略布局初見端倪。
記者從相關資料的了解中總結出,中國工程機械產業“走出去”的動力可以歸納為:第一、整合優質資源;第二、在目標市場,降低成本、減少貿易摩擦。就核心資源而言,中國工程機械產業與國際同行相比較,優勢是在市場、規模、產能和人力資源上,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物美價廉;劣勢是在觀念、體製、產品技術開發和企業管理上,與發達國家同行業相比差距還很大。在發達國家,整合優質資源(主要是技術資源、市場銷售資源、關鍵配套資源)是重要的內容。強大起來的中國工程機械,將目標瞄準全球,欲在國際揚威,讓世界感受“中國製造”的力量。
走出國門 危與機並存
投資必定伴隨著風險,並購不等同於收益。如果說20世紀初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還處於探路階段尚顯稚嫩,那麽現在中國企業對並購的理解與認識已趨於成熟與理性,但風險依舊在並購仍需謹慎。
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蔡奎全表示:“從中國企業家的角度來講,我們應該首先開拓海外市場,采用與開拓國內市場差不多的模式。要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如果我們的產品好,那麽出口就沒有問題。但比如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歐洲和美國,都在收緊進口政策、提高關稅。在這樣的環境下,在出口不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考慮在當地建廠。初步,我們並不要建很大的廠,而是一步一步擴建。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是人才當地化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化。跟中國一樣,我們要學習那個國家的文化以及他們的習慣等。在進行各種各樣的研究包括人才研究之後,我們就可以派中國的員工。對於收購的企業,我們的經營能力常常不夠,因而無法經營。比如,我們收購歐洲和美國的企業,剛開始經營的時候真的很困難,這樣失敗的經驗很多。世界範圍內的企業,成功的收購案例並不多。我們一定要明確目標:為什麽需要那個企業;能不能控股;資金問題能不能解決等都要考慮。所以,海外公司的收購,我們要慎之又慎,並不是那麽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