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黨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思想,如一夜春風般潛入我國工業製造領域。十年後的今天,我國工業競爭力排名躍升至世界第五位。
作為國內最早應用信息化技術的行業之一,裝備工業兩化融合十年來更是取得了長足發展。87%的裝備企業設立了信息化機構,90%製定了信息化規劃……隨著信息化的逐步推進,“十一五”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了20%。
政策助力 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裝備工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近十年來,國家十分重視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裝備製造產業的工作,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取得了較大進展。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思想。2007年,黨的十七大又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係,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200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將推進兩化融合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在全國範圍部署。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的戰略思想。
隨著政策的推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數字化裝備、智能裝備、工業機器人需求日益增加,我國裝備工業的信息化水平已走在前列並不斷提高。
據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目前我國機械行業已有87%的企業設立了信息化機構,90%的企業製定了信息化規劃。隨著信息化的逐步推進,我國裝備工業規模迅速增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十一五”期間,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20%。2010年,汽車、船舶、機床、機械鑄件、鍛件和緊固件等產量規模更是位居世界首位。
而隨著我國裝備產品數控化改造的逐步實施,數控機床等裝備的智能化程度不斷加深,裝備產品信息技術含量不斷提升,某些大型裝備技術水平與國外產品不相上下。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生產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控重型五軸聯動車銑複合機床,大型快速數控自動衝壓生產線也已成功運行。金切機床產值數控化率由2005年的36.3%提高到2010年的52.5%。
此外,1.5萬噸級水壓機、3000米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C919大型客機、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等重大產品和所需材料的研製成功,也體現了我國裝備製造產品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企業自覺 生產管理信息化成效顯著
作為兩化融合的主體,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意識到,要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在產品研發、企業管理等方麵全麵實現信息化。
十年來,生產自動化、設計數字化軟件在裝備工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研發設計中,裝備企業使用計算機輔助技術,大大提高了設計精度和效率。而在生產過程中,企業使用了工藝流程規劃生產,不僅實現了生產的有序化,而且降低了傳統工藝流程規劃對於生產設計人員經驗的要求,保障了工藝的最優化和標準化。
中國商飛公司總經理助理兼發展規劃部部長馬恒儒曾感慨地表示,“航空工業已經進入全數字化的時代,我們已經不用出一張圖紙生產飛機,但這也意味著現在的航空工業已經一刻也離不開信息技術。”
據馬恒儒介紹,飛機在總裝配之前需要通過裝配仿真,及時發現產品在工藝設計、工裝設計等方麵的問題。而商飛公司在新支線項目開發出的三維工藝裝配平台,讓企業有效地減少了裝配缺陷和產品故障率,保證了產品裝配的質量,降低了技術決策風險和技術協調成本。
另外,目前我國裝備製造企業已紛紛使用PDM、SAP、ERP、MES、SCM、CRM等生產管理係統,實現了關鍵設備管理信息化、企業管理最優化及生產管控一體化。
數據顯示,在機械製造領域中,建立財務係統的企業達到89%,建立難度較大的ERP係統的企業達到60%。財務數據庫和人事管理數據庫已基本普及,產品/技術、庫存管理、客戶管理數據庫應用分別為65%、60%、48%。機械、汽車等行業的排產計劃、車間物料管理、車間設備管理等業務係統的普及率達到85%,企業實現數據共享的比例接近90%。
以點帶麵 區域示範進程加快
為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戰略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科技部、財政部、國資委、商務部等五部委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幹意見》,提出“深入推進區域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
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相繼成立了上海、重慶、廣州、南京、青島、珠三角地區、呼包鄂烏地區、唐山暨曹妃甸八個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2011年,又陸續成立了沈陽、西安-鹹陽、蘭州、鄭州、合肥、昆明、長株潭城市群及廣西柳(州)桂(林)第二批八個試驗區。其中,多個試驗區都提出了以新興裝備製造為主體的兩化融合產業培育項目,發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新興汽車、新興裝備製造、風電光伏裝備、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產業。
與此同時,各省市、地方的信息化規劃也都把兩化深度融合試點示範作為要優先實施的重點工程,並著重裝備工業領域的部署和實施,地市級兩化融合主管機構陸續進行改革,以不斷適應兩化深度融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