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央領導評為“科研院所改製成功典型、國家機械行業‘亮點’”的中聯重科正在迎來第三次變革的新動機。這就是中央剛剛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的關於“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新決定。
這場醞釀已久的新一輪科研體製改革已如箭在弦上,而隨著序幕的徐徐拉開,跟隨著改製步伐一路走來的中聯重科,將迎來怎樣的變革機遇?能否如20年來一樣,再次創造奇跡?能否在新改製的推力下,登頂世界工程機械之巔?
這些其實早就有了答案。
七道坎,締造中國工業化功勳
今年是科研體製改革的第27年,也是中聯重科的第20年,可以說沒有科研體製改革這樣的國家級戰略就沒有中聯重科這顆中國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27年來,我國的科技界經曆了從自發進行、探索試點到有組織、有步驟的全麵展開。其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得到特別關注和持續支持,加速科技進步被放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科教興國”戰略支撐起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第二次飛躍,體現國家意誌的自主創新則不但從戰略層麵轉變了科技發展的路徑,更破解了產業技術水平低、關鍵核心技術受製於人的難題。
跟隨科改一路走來的中聯重科也破繭重生。20年來,在85年科改的第一聲號角中,自跨過從賣“圖紙”到辦實體的第一道砍以來,中聯重科曾在供不應求中毅然停產,憑借一個科技企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全心自主研發、以股份製改造留人、完成中央企業地方化、在上市以後仍能專注主業不跑偏、並在產業化的道路上實施大股東改製,直至以核裂變戰略進入國際視野,參與世界科技競賽。七道坎,如同七次重生,一次次的樣板跳中,中聯重科躍然成為中國工業化功勳。
一項持續了27年且不斷革新的政策,其推動力究竟有多大,從跟隨它的企業所創造的奇跡上就可一目了然。20年前的研究院平均每天收入不足1萬元,現在的中聯重科每天收入2億多元;20年前的研究院是吃‘皇糧’的事業單位,現在的中聯重科是跨國運營的上市公司,每年上繳稅金50個億;20年前的研究院製訂的是國家標準,現在的中聯重科已代表中國製訂國際標準。
成就不僅如此。在工程機械領域,中聯重科舉足輕重。2011年,湖南省工程機械收入穩居全國第一,主營業務收入1853.56億元,中聯重科主營業務收入就達463.23億元,同比增長43.89%,實現淨利潤80.66億元,同比增長72.87%。其高速成長,除了帶來稅收、就業、技術創新上的提高和進步,更實現了工程機械領域的產業集聚,同時帶動了相關配套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推動了行業生態鏈條上其他市場主體的共同繁榮。在其周邊形成了上百家極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業群,每年為中聯重科的配套金額數以億計。
第三次變革,搶占世界科技創新的製高點
中聯重科對科研體製改革的演繹是一次從科技產業化到產業科技化的過程。在第一次變革中,中聯重科成功從研究院轉變為創業型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後,迅速產生經濟效益,自成立起的短短四年間,完成產值1.2億元,實現利稅4200萬元。
隨著科研體製改革進入“攻堅年”,在謀求股份製改造多時的中聯重科搭上“科研機構實行企業化轉製”的改革快車,快速“脫胎換骨”,率先跨入科研院所體製改革的前列。在這第二次變革中,通過持續的體製改革,中聯重科完成了從研究院到國有企業、股份製公司、全球化公司的“三級跳”,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唯一一家A H股上市公司。產業科技化,即“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的工業產業,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最終達到全行業科技化、集約化發展”,進入運行軌道。
如今,在以創新為核心的科研體製深化改革中,中聯重科正在進入第三次變革階段,即以國際化為方向的“裂變聚變”戰略。溫家寶總理在近期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指出,“麵對國際金融危機,各國正在進行搶占科技製高點的競賽,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工程機械如何突圍,中國的企業如何搶占世界科技創新的製高點成為新的課題。
對此,中聯重科的“裂變聚變”戰略正在提供一種解決方案。“裂變”既包含自身的裂變,形成多個專業化的事業部;也包含通過並購完善裂變,圍繞主業,使產品門類齊全。“聚變”是指國內事業部與國外同專業的企業聚合,形成跨國事業部,以達到“借船出海,裏應外合”的戰略目的。收購CIFA的中國藍本效應便是“聚變”戰略的最佳例證。目前,收購效應已顯現,具有世界級領先技術水準的產品已在中國落地生根。
目前,根據最新消息,中共中央《關於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係建設的意見》草案即將出台。其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強化協同創新已列為草案的核心思路之一。溫總理在近期講話中也強調,“科研體製改革的關鍵,就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這是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一個重大調整,是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係建設的突破口。企業不僅要成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體,更要成為技術研發和創新的主體”。 對於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工程機械行業來說,對於中聯重科這樣的創新型企業來說,在進入國際化快車道之時,“新一輪科研體製改革”這一強心勁,來得正是時候。未來的五年、十年、下一個二十年,在世界工程機械之巔,我們將看到中聯重科這樣的中國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