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市場需求不斷出現的新變化,企業的大型化及特有的競爭能力,必然會在產業組織結構體係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而國際範圍的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要求生產過程進一步專業化、標準化、協作化,這恰恰又是中小企業的長處所在。因此,現階段以及未來一個時期,具有兩極性特征的超大型企業和大量中小企業並存將成為產業組織結構發展的主要形式。與此相對照,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內組織結構不合理現象仍然突出。
目前,還有相當多的國有企業仍然無法成為獨立的投資主體,投資約束與風險收益不對稱,責權不明晰,缺乏科學的決策體製和發展戰略,投資決策的主觀隨意性很大。
另一方麵,當前工程機械行業的整體效益還比較低,主要原因是產品技術含量低,技術密集的產品與用戶要求差距較大,而高附加值的大型成套設備以及工程裝備的核心製造能力不足,無形中給行業增加了更多的壓力。因此,在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通過體製作用調整產業的組織結構,以製度建設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
分析人士指出,從目前產業的競爭態勢來看,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因為,製約工程機械行業長期高速發展的因素,已逐步從投資拉動向先進製造轉移。對於企業而言,出路隻有兩個:一是繼續“山寨”,在知識產權糾紛中將市場份額做到極致;二是超越“山寨”,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和國際聲譽。
應該看到,與裝備製造業其他產業不同,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對整個產業正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這或許是工程機械行業成為“中國裝備製造業中水平最高、核心能力最強的代表”的重要原因。
在CIDEG的一項研究課題中曾有這樣一段評論:“在一些成功趕超的東亞經濟中,政府普遍積極參與創新活動,但這些成功沒有一個是依靠國有企業取得的。恰恰相反,隻是由於那些渴望衝擊技術前沿的私營企業的集體行動才成為可能。”假如不帶偏見地觀察和評估中國裝備製造領域各行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很容易發現,當主要技術資源特別是公共技術資源多由國有企業控製時,行業的競爭力一定是相對薄弱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工程機械實現追趕甚至超越應該是更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