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宏觀經濟放緩的局麵下,工程機械行業隨之步入調整期。
根據2011年的行業統計數據,工程機械行業設備營業收入近三年平均複合增長了23.79%。然而從毛利率來看,卻連續三年下滑,已經從30.14%下滑到了去年的28.1%。但這份業績報表中仍有企業表現搶眼。
行業龍頭企業三一重工毛利率基本維持在30%以上,2011年其樁工機械類產品更是高達46.84%。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介紹,盡管市場相對低迷,公司產品毛利率和業績增幅始終高於行業水平。
相關行業研究員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公司產品產業鏈的完善,和一些零部件實現了配套生產。這一說法,與唐修國關於三一打造“全產業鏈”的說法不謀而合。唐修國認為“混凝土機械、挖掘機、起重機等產品齊頭並進,並且三一依托核心零部件自主配套,智能化控製係統把關全產業鏈”是三一打造的獨特的全產業鏈模式。此一模式,不僅將三一產業做大,也將產業做強。
過去多年時間裏,三一一直不斷豐富和拓展產品線。1994年,三一重工以泵送產品為敲門磚,進入工程機械行業,並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其中代表混凝土泵送最高技術的86米泵車、超高壓拖泵等產品,為企業贏得豐厚利潤。為進一步獲得發展,2009年和2010年,三一重工先後收購大股東三一集團的挖掘機和汽車起重機等優質資產。
產品線拉通之後,聚集效益很快產生。產品類型的齊全,最大限度滿足了客戶需求,而三一泵送產品最初積累的品牌效應,很快在其他產品上得以延續。各事業部發展迅速。2011年,三一泵送事業部銷售突破 300億規模,挖掘機過百億,後起之秀起重機事業部發展勢頭迅猛。
與此同時,與其他企業的合資或外協外購不同,三一一直在核心零部件上發力。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也認為,關鍵零部件製造及核心技術嚴重製約著行業發展和產業轉型。而目前,我國的液壓件、傳動係統等關鍵零部件絕大部分需要從國外進口,這導致國內整機企業生產成本高企,缺乏國際競爭力。
在核心零部件的問題上,三一認為,選擇合資,外國企業並不一定能將核心技術拱手相讓;而若采用外協外購的方式,首先國內零部件的質量無法跟上企業需求,進口的話,價格又實在是太高,總是會受製於人,不利於企業的發展。而隻有依靠自主研發,才能降低企業成本,確保產業的安全。以工程機械中技術最為密集的挖掘機為例,其零部件進口價格昂貴,以至於工程機械行業70%利潤被吃掉。
三一是中國挖掘機行業裏,首家對四輪一帶(支重輪、拖鏈輪、驅動輪、導向輪、履帶)進行自主研製的企業,曆史上這一產品由日本廠商壟斷,如今三一四輪一帶的自產率達到50%。粗略計算,僅履帶、支重輪、拖鏈輪實現批量生產後,就能節約生產成本近20%。
“相對外協外購而言,自製四輪一帶不僅可打破供應瓶頸,延伸產業鏈,更能嚴格控製其質量與穩定性,使其性能與挖掘機的匹配更佳。”三一重工負責四輪一帶研發工作的工程師陳琬說。
高強度鋼板也是三一率先研製的核心零部件之一,且打破了國外對這種基礎材料的限製。三一集團首席科學家易小剛表示,“如果三一每年生產10萬噸高強度鋼替代進口,至少節約10個億。”
除此之外,三一混凝土攪拌車、汽車起重機的底盤已實現自主生產,液壓油缸已經實現完全保供;液壓閥等液壓元件研製成功,開始量產;自主開發了全係列起重機、挖掘機駕駛室,並實現100%保供;三一的智能控製器、顯示器也已完全保供。
核心零部件的自製,進一步提升了三一產品的競爭力和產品利潤空間。唐修國表示:“在‘一體化’經營戰略的指導下,三一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未來公司仍將加大對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投入和產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