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體育產業的發展,現代體育早已不是參與者之間的單純遊戲了。這次倫敦奧運我國品牌“匹克”與新西蘭、斯洛文尼亞等7支奧運代表團簽約,簽約的代表團數僅次於國際品牌耐克和阿迪達斯。其實,奧運會隻是“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集中體現之一。
今年,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廣西柳工並購東歐最大的波蘭工程機械企業HSW的工程機械事業部,山東重工獲得全球豪華遊艇巨頭意大利法拉帝集團75%的控股權……據摩根大通的一項統計,早2010年上半年,中國作為收購方的海外並購交易額已排在美國之後居全球第二位。由於中國企業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大手筆不斷,很多國人樂意解讀為我國“海外擴張”的勢頭強勁。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交易大增的“擴張”,有國家“走出去”經濟戰略的鼓勵因素,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對於“走出去”戰略還增加了“加快”兩個字,不過“鼓勵優勢企業”的基調卻一直未變。
確實,在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情況下,國內產業轉型、產品向技術及文化附加等方麵擴展較為迫切,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困難,而這時國內的一些企業可能會把注意力轉移到非洲,拉美和東南亞等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和國家。其實這部分企業的“走出去”是被“逼出去”的,質量並不高。
另外,全球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使國際一部分資本和股權價格處於相對低穀,而我國宏觀經濟相對穩定,部分中國大中型企業“家底”又比較殷實,再加上資本逐利的原始衝動,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腳步此時可能會被“抄底”這樣的激進思維所左右。很多人以為這種方式的“走出去”是中國企業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其實不然。我們要明白,國內企業“走出去”戰略不是去國外“撈一票”的短視投機,現在如果不根據企業自身實際現狀需要,盲目地加快“走出去”並購的腳步,帶來的後果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在管理,技術等等方麵的不同,中國資本優勢企業的大船可能會被被收購企業拖沉。這樣的“走出去”也是低質量的,因為“回不來”沉在外麵了。
再者,“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中,國企占絕對大頭的失衡也影響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質量,另外,走的方向大多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能源和資源,這些都影響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質量。
考量我國企業“走出去”光看數量不夠,關鍵還得看質量,光看表麵不夠,還得看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