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在於引導民資
不過,各地如此大的投資計劃,資金如何籌集顯然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尤其上一輪4萬億投資計劃帶來的地方高負債風險仍未排除,地方資金仍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新一輪大規模的投資規劃可能將為地方帶來更加沉重的負債壓力。
以貴州省為例,去年該省實現一般預算收入僅為773.2億元,如何支撐龐大的3萬億投資規劃顯然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貴州省委黨校副校長湯正仁教授對記者表示,貴州省公布的3萬億規劃,是一個十年的概念,而且僅僅是一個規劃,“政府做這個規劃主要是起引導作用,政府的財政引導可以在一些基礎設施、宣傳推介方麵著力,而不是說政府就有這麽多錢去投。”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撰文指出,新階段的穩增長與以往相比有了不少變化,最突出的一點是市場力量在增強。各地的投資計劃並不都是政府投資,地方政府也不可能有這樣的能力來承擔巨額投資。而政府搞好規劃,改善引導方式,把民間的資金引到實體經濟和有現金流的基礎設施建設上無疑是關鍵的一點。
此前7月,廣東省公布第一批麵向民間投資招標重大項目共44項,總投資2353億元,涵蓋交通項目、城建項目、社會事業項目、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項目、休閑旅遊項目等。其中交通項目占據了大頭,總共11項,總投資額達1280億元。
“我們是守著金山還喊窮。”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陳鴻宇教授說,廣東有大量的民間資本找不到投資出路,如何引導民營資本進入投資領域特別是以國企為主的壟斷領域,需要政府積極扶持和引導。
基建帶動地產
對地方政府而言,短期內對“穩增長”作用大、見效快的,仍然是增加政府基建投資。例如,長沙市的投資規劃中,產業項目投資僅占總投資規模的16%,其他項目分別是功能區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項目。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認為,地方政府熱衷於基建投資有多種因素,其中,基建和房地產結合最緊密,基建搞得好的地方,土地出讓價格也進一步抬高,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基建把生地炒成熟地,可以增加地方收入。
此外,在產能已經相對過剩的情況下,投資基建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彭澎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是否過剩不能一概而論,要考慮經濟周期,而經濟周期非常難以預測,但基礎設施適度超前還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為將來的經濟上升周期作準備。
“西部大開發首先就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陝西省政府參事、陝西社科院區域發展谘詢中心主任張寶通認為,東部地區經過三十年的高速發展,現在如果再大規模搞基礎設施就可能出現過剩,但對西部而言,首先要建好基礎設施,才能為下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基礎設施必須先行,如果等有了市場、有了需要再去建就遲了。”
張寶通認為,西部是能源原材料基地,需要大運輸量的鐵路和高速公路,“對東部和西部絕對不能‘一刀切’,而應該因地製宜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