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已經於2012年開始施行。該《目錄》增加了鼓勵類條目,有助於進一步促進我國製造業改造升級,將高端製造業作為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促進外商投資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
這一新政策的出台與我國調結構、促增長的宏觀環境相吻合。因為當前中國的工資水平和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已經放緩,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將會也必然會向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轉移。但是,這種轉移的趨勢有多強烈,投資的熱情有多大,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作為裝備製造行業中的中國企業則更應該通過加強自身的技術能力建設、引進來與走出去實現企業自身的實力的升級。
引進來學他人之長
建國以來,我國的裝備製造業經曆了6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逐步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一定綜合實力的工業體係,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一批重要裝備。目前,中國裝備製造業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尤其令人振奮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裝備製造業通過多種渠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使一批新型、高效、高精度的製造工藝技術在裝備製造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改善產品質量、製造大型成套設備、研製高新產品創造了條件。這樣的背景後麵有一個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詞匯市場換技術。
中國在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時,往往通過合資合作的模式居多,所以越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或企業、其市場需求擴張越快,當然外資企業也就會從中獲取其收益。而值得國人欣慰的是我們很多中方企業的模仿、學習、吸收、消化能力非常優秀。這些企業在經過合資技術限定期或者在合作結束之後,很快提高了其國產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並通過價格優勢,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例如:安徽合力(600761,股吧)叉車是1993年與日本TCM公司合資建廠的,雖然在較長的一段時間,TCM品牌在中國市場占有很大的份額,但是,安徽合力通過合資引進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學習對方的長處,很快將自有品牌發展壯大。
目前安徽合力是我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條最完整、綜合實力和經濟效益最好的工業車輛研發、製造與出口基地;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合力公司2009年位居世界工業車輛前八。其產品全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綜合性能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產品在國內占據第一品牌的同時,還銷往世界13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歐美發達國家或地區占公司出口量的60%。
類似於安徽合力的企業在中國有很多。也是因為看到了中國企業的學習與競爭能力,國外的領先企業在中國投資的過程之中,也開始矜持與謹慎,他們希望用最少的技術,換取最大的市場,甚至在核心技術領域對中國進行出口限製。以目前比較熱的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投資為例,“十一五”期間在全國範圍內,外商投資的海工項目主要有15個左右。從投資方式來看,大多數項目都是采用合資方式進行,部分項目存在外方控股和外商獨資。但是從投資產品結構來看,大部分項目以生產製造海洋工程裝備為主,隻有少部分企業涉及到海洋工程裝備模塊設計,這就說明外商投資項目最核心的技術並沒有轉移到中國,合資企業主要建造的僅僅是一些海洋平台和海洋鋼結構及部分海洋平台裝備設備,它們在整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中處於價值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