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9月11日發布數據顯示,8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7039億元,同比增加1555億元。
此前市場預期8月份新增貸款可能在6000億元以內,而實際數據超出預期1000多億元。這主要是受到7月份貸款隻增加5401億元的過低水平的影響。
然而,筆者認為新增貸款仍在正常偏低水平。8月份貸款增加7039億元,比7月份多增加1638億元,但是,比6月份貸款增加的9198億元仍然少增加2159億元。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工農中建四大行8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約2200億元,與上月持平。這說明四大行放貸仍處於謹慎狀態,說明8月份比7月份多增加的1638億元貸款是其他股份製或者地方銀行發放的。
8月份是工業企業等所有實體經濟生產的旺季,應該是全年信貸增加最多最快的時期,僅僅增加7039億元貸款並不算多。而且四大行表現,更顯得銀行放貸意願與實體經濟信貸需求都不太強。況且,8月份信貸增加在四大行以外的股份製銀行和地方性銀行,其貸款增加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持續性很強。
一個擔憂是,各地基礎設施建設升溫,地方政府是投資主體,而地方政府自身掌控的財力非常有限,借債投資特別是對貸款需求異常強烈。四大行是係統性管理,不受製於地方管轄,貸款審批權力一般都在總行層級。這就使得地方政府將貸款需求伸向了地方性銀行等金融機構。筆者擔心,8月份貸款超過預期部分主要投向了地方政府主導的大型投資項目上,實體企業並沒有得到貸款資金,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仍沒有解決。當然,可能實體企業不景氣,對經營生產前景不樂觀,對貸款需求欲望也不強。8月進口出現自2009年10月以來的34個月(扣除今年1月春節因素)的首次負增長,說明生產者對經濟前景的預期謹慎,對未來經濟走勢極度不樂觀,因此,不願大力投入生產,導致投資收縮,原材料、能源進口自然下降,同樣會導致貸款需求較弱。
隨著大型投資項目的審批通過,預計在9月份是地方籌集資金的密集高潮期,因此,9月份貸款可能在8月份基礎上還有所增加。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將來可能發生的更大的債務風險包袱。貸款融資成本較高,償還約束較強,而城鐵等交通項目收回成本周期較長,項目性質與貸款資金性質嚴重背離。
因此要注重貸款增量,更要注重貸款投向。貸款應該投向實體經濟,解決實體經濟經營資金不足問題。宏觀財稅政策要給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實施大幅度減稅降費措施,減輕企業負擔,調動企業生產積極性,將對企業結構性減稅變為全麵性減稅降費,使資本包括金融資本向回報高的行業企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