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發改委共批準了全國19個城市25個軌道交通建設規劃項目。有媒體統計,已公布總投資情況的23個項目共需要投資8418.15億元。這其中大約4086.29億元想靠銀行貸款解決。不過銀行對此卻缺乏興趣。
可以說,25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獲批的消息最近也引來廣泛關注,而如此大手筆投資一公示爭議不小。有專家批評,政府患上了“投資饑渴症”,如此“穩增長”等於病急亂投醫。當然也有人認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總體水平落後,投資此項建設是“惠及幾代人”的大事兒,這與投資刺激計劃的性質不同。
筆者不想評判這大手筆投資,但卻想弄明白一點,這筆投資要從哪裏來?根據測算,除了內蒙古呼包鄂地區城際鐵路和江蘇省沿江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暫未公布總投資外,其他的23個項目共需要投資8418.1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負擔的資本金從25%~50%不等,資本金以外的資金缺口大約4086.29億元。這時大家就想到了銀行和信托公司。可偏偏銀行和信托公司對此並不感冒。
有人不禁要問:能有這樣的中長期貸款項目不好嗎?為何連“最能賺錢”的銀行都不感興趣?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對於銀行來說,關鍵是這筆貸款的質量如何。如今全球的軌道交通運營基本虧本,這些新批準的軌道交通就能做到盈虧平衡?再加上,軌道交通的特點是一次投資很大,僅憑車票收入的話又很難回收。而且給軌道交通這樣的項目貸款,短期資金利潤率也會下降,銀行怎麽會有積極性?也許有人又要說銀行目光短淺、不厚道,但現在很多銀行都上市了,作為市場利益體之一,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天性,銀行要為股東的投資回報負責,也沒義務去做賠本買賣吧。
誰也不會否認,中國需要軌道交通。大家也都清楚,軌道交通項目可以“惠及幾代人”。但這麽多城市如此“心有靈犀”怎能不讓人擔心?不然“最能賺錢”的銀行為何都不樂意幫個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