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收購意大利豪華遊艇製造商法拉帝(Ferretti)不及一年,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仍意猶未盡。
9月3日,濰柴動力宣布正式將全球第二大工業用叉車製造商凱傲集團5%股權收入囊中,同時買下凱傲旗下林德液壓公司70%股權,本次交易共涉及7.38億歐元,成為中資企業曆來在德國的最大一筆投資案。在電影《星球大戰》主題曲《The Imperial March》伴奏下 ,譚旭光堪當“絕地武士”。
從意大利到德國,從頂級豪華遊艇到世界級液壓和叉車產業資源,譚在短短8個月時間裏已花去近90億元人民幣,但譚旭光稱收購全部自有資金,且隻用集團不到一半的現金流。“這並不是我們國際化戰略的全部”。譚對《環球企業家》說。瞧瞧他的成績單——4.67億歐元購得叉車製造商凱傲25%股份,並另外支付2.71億歐元收購凱傲子公司專注高端液壓係統的林德液壓(Linde hydraulics) 70%股份。而就在六天前,譚亦宣布對法拉帝(Ferretti)的戰略重組也高調宣告完成,譚共向法拉帝投資3.74億歐元,擁有其75%的控股權。
上述激進舉措堪稱大膽。當下工程機械行業正經曆“冰冷冬季”。2012年上半年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9.85%。濰柴亦未能獨善其身。其2012年上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收271億元,同比下滑26.12%,淨利潤18.97億元,同比下降45.82%。“我們的業績是處於下行,但作為全行業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我認為濰柴動力已經體現了它的核心競爭力。”譚淡然地說。
房產限購政策令建築業重重踩下刹車——作為全球最大的建築市場,房地產市場一直是工程機械需求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盡管政府日前批準了總額高達1萬億元的鐵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公共投資項目,但業內普遍認為工程機械需求要到2013年第一季度才能複蘇。摩根士丹利甚至大幅下調低了濰柴動力的股價預期,目標價大幅下調28%至18元。
譚氏冒險
不過,譚仍選擇反周期而為。歐債危機正不斷調低中國買家購物車中的目標公司估值,這無異於一劑春藥。年初的三一重工即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隨後廣西柳工收購波蘭HSW的工程機械事業部,徐工集團正洽購全球第二大混凝土機械製造商施維英莫不如此。清科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完成的422起並購案例中,機械製造行業領先,完成並購50起,占比11.8%。以凱傲為例,2006年,KKR集團與高盛的對其估值為40億歐元,當下的清倉處理價不及市價的一半。
較之於以往聚焦於大宗商品的獲取。當下的交易正日趨集中於製造技術和品牌。在過去15年間,中國已飛速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強國之一,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出所占比重從前年的17.7%升至去年的19.9%。以產出衡量,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領先於德日。濰柴堪稱上述過程的最好參照體。以引進測繪、製圖裝配、改進成型山寨模式起家的濰柴其1998年銷售額僅有7.7億元,2011年則卻增長126倍至983億元,而更為稱奇的是中國公司愈強的跨境整合效率。濰柴對法拉帝的重組僅用了5個月時間,其銀行負債由原來的7.6億歐元降至1.16億歐元。而與凱奧的談判手,譚亦僅用4個月的時間。
與數字、效率齊頭並進的還有專業製造能力。ABB中國區總裁克勞迪奧·法金(Claudio Facchin)稱中國製造能力的整體水平依本地供應商素質以及獲得頂級設計專業服務的難易程度等因素度量目前約為德國的75%,而五年前則這個數字僅為50%。
規模化產業整合亦將大大加劇。根據倫敦英國工程機械谘詢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的數據,2011年中國工程機械銷售額占全球市場(總價值1100億美元)逾三分之一,約相當於美國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全球營收600億美元營收的兩倍。不過,這一市場被超過1700家參差不齊的公司所占據,其公司個體規模更過於偏小——以濰柴為例,其2011年銷售收入 約為卡特彼勒的四分之一。
比規模更受詬病的則是利潤。盡管過去5年,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複合增長率高達20%以上,但是其70%的利潤貢獻給了外資高端零部件配套商,中國主機廠家賺取僅是零頭而已。以6至8噸位的裝載機為例,卡特彼勒每台售價高出國產品牌30%至50%之多。
其原因在於技術差距。《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亦稱其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關鍵配套部件仍靠進口,傳動部件、控製元件、柴油發動機及關鍵液壓件等平均每噸價格超過8萬美元。工程機械行業最核心的配套件企業均為外資,如發動機品牌康明斯、五十鈴、洋馬、久保田,液壓係統則為川崎、博世力士樂等,其並不願意出售給中國企業。中國企業並購的依然是在核心配套件方麵處於第二梯隊,甚至第三梯隊的外資品牌。
幸運的是時間更偏向於濰柴們的一邊。標準普爾預計未來3至4年多數中國大型工程機械製造商在海外市場創造的銷售收入將占到公司收入的30%。而2011年上半年該比例僅為10%。更為驚人的是中國買家們的胃口。普華永道數據亦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和金額均創紀錄,交易數量207宗,金額達429億美元。進入2012年,並購勢頭更加猛烈,很多收購對象都是全球一流企業。以凱傲為例,其是歐洲工業叉車市場的領導者,是全球第二大工業叉車製造商。法拉帝則是歐洲最大的豪華遊艇製造公司,旗下遊艇品牌在世界十大頂級遊艇品牌中占有4席。
海外並購將促使中國公司的競爭優勢更加盡顯——龐大的內需市場和成本優勢、頂級品牌,以及核心零部件的成套製造技術。
以工程機械行業最大掣肘液壓件為例,中國市場消費約占全球20%,但因國產液壓件貨壽命僅相當於進口或者外資企業產品的10%至30%,挖掘機、推土機、泵車、旋挖鑽機、攤鋪機等所需的液壓件基本被博世力士樂、伊頓、川崎等所壟斷。 一項調研數據證實國內有待成熟的配套件中,液壓件占88%,其中高壓液壓係統占52%,變量液壓係統占36%,比占第二位的發動機部件高出一倍。三一重工曾希望獨立研發這一領域,但因鑒於技術差距過大不得不停止。濰柴通過並購林德則將改變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