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來到濰柴集團,詳細了解生產經營特別是技術創新情況。七年後的今天,濰柴人可以自豪地說:沒有辜負總書記的期望,在世界發動機領域,濰柴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正朝著世界五百強的目標穩步邁進。
【背景回放】2005年4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來到濰柴集團,詳細了解生產經營特別是技術創新情況。他指出,要抓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這個關鍵環節,促進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在高端領域爭取一席之地,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推向國際市場。
2009年10月17日,胡錦濤來到東嶽集團,饒有興致地看生產、話發展,希望企業牢牢把握寶貴發展機遇,瞄準世界產業技術前沿開展科研攻關,不斷突破更多核心關鍵技術,努力搶占未來發展的製高點。
自主研發彰顯強勁“民族動力”
今年5月8日,濰柴動力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中國首款自主開發的高壓共軌電控係統(ECU)正式批量投放市場。這意味著,國外企業在此領域的壟斷被一舉打破。
“蘋果手機的組裝成本隻有800元,而上市後卻能賣到四五千元,這就是核心軟件的價值。而ECU就相當於發動機的大腦,有沒有自己的ECU,代表著一個企業有沒有長遠的核心競爭力。”濰柴技術中心主任助理尹慧瓊給記者算了筆經濟賬,年產一百萬台配備國產ECU的發動機,就可以為國家節約兩億元的技術進口費。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創新是企業謀求發展的唯一出路。回顧濰柴從十幾年前瀕臨破產到今天成為千億級企業的曆程,每一步都是創新驅動的結果。”在濰柴的領軍人物、董事長譚旭光的眼裏,研發投入沒有上限,隻要有需要就要有投入。正是秉持這一理念,濰柴打破了諸多國外壟斷的神話,讓中國內燃機行業具備了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的能力。
七年前的4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親臨濰柴,在詳細了解生產經營特別是技術創新情況後,他擲地有聲地說:“你們提出了‘民族動力、國際濰柴’的發展理念,就是要在世界上樹立這樣的雄心壯誌。在世界發動機領域,濰柴要爭取一席之地,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
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成為濰柴人打造國際化新濰柴的強大動力。這七年,濰柴成為中國裝備製造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先行者,產品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成為我國發動機行業全係列、全領域最大的提供商,其中10升以上發動機產銷量位居全球第一位。濰柴率先推出商用車動力總成產品後,我國商用車研發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
這七年,濰柴成為中國內燃機行業由規模優勢向技術優勢轉型的引領者。堅持創新驅動,倡導綠色動力、節能減排理念,在國內率先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藍擎”國Ⅲ、國Ⅳ、國Ⅴ排放柴油機,各項經濟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行業內首家設立發動機再製造公司,走出了一條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這七年,濰柴成為行業“鏈合創新”發展的倡導者。與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科研院所成立研發共同體,主持和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標準製定,建立“國家商用汽車動力係統總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起設立“商用汽車與工程機械新能源動力係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了中國內燃機行業和相關上下遊產業的技術進步。
七年後的今天,濰柴人可以自豪地說:沒有辜負總書記的期望,在世界發動機領域,濰柴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正朝著世界五百強的目標穩步邁進。
爭氣膜”薄如蟬翼卻重如泰山
我國是當今世界氯堿產能第一大國,但這相當長時間裏並不能掩蓋中國氯堿人的一塊心病:全氟離子膜被公認為現代化工氯堿產業的“心髒”,而中國氯堿裝置安裝的隻能是美國、日本的“洋心髒”。
核心技術受製於人的結果不難預料。一張離子膜,厚度薄如蟬翼,分量卻重如泰山。
直到2010年6月30日,100%國產化的全氟離子膜在東嶽集團萬噸級氯堿裝置上一次通電成功,中國氯堿行業才有了自己的“中國心”!完成這一科技壯舉的東嶽集團,是桓台一家最初僅靠兩台小轉爐起家企業,如今卻足以彪炳中國化工業史冊。
新材料、新能源一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注的行業。對每一個東嶽人來說,胡錦濤總書記在2009年10月來企業視察時的囑托言猶在耳:“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你們不僅要在這個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還要努力走在世界的前列。”
東嶽人攻堅克難,用實際行動向總書記交上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曆經八年科研鏖戰,在我國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陣地上,東嶽人終於插上了一麵五星紅旗。這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擁有氯堿離子膜核心技術和生產能力的國家,離子膜成了名副其實的“爭氣膜”。
八年裏,東嶽離子膜項目研發團隊從基礎理論研究開始,先後解決了科學、技術、裝備和工程等一係列難題,攻克了全氟離子膜項目核心技術,在原料、中間體、功能單體、聚合物、功能膜、測試方法、工程技術、裝備技術等方麵獲得授權發明140餘項。
“全氟離子膜成功研發的頭功,應該記在董事長張建宏的頭上。”東嶽集團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張永明動情地說,“東嶽能夠幹成這件事,首先是在科研上舍得投入,集團每年都將銷售收入的10%用於研發。從這個項目立項之日起,張總就從未放棄,堅信我和我的科研團隊能夠啃下這塊硬骨頭。”
隨著東嶽全氟離子膜產業化的完成,其進口價格從每平方米800美元降到450美元以下。來自美國、日本的世界500強企業也主動到東嶽參觀考察、尋求技術合作。
今年6月29日,東嶽集團在創建25周年慶祝大會上,向世人宣告了他們的雄心壯誌:打造全球功能膜材料基地,建設千億級氟矽產業園區,爭創世界級品牌公司。
科技創新高地正在崛起
當今,企業是實現自主創新的主體,總書記走過的濰柴、東嶽都是這方麵的傑出代表,它們所取得的成就和突破,是我省加快科技進步的縮影。
過去五年,是我省綜合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的五年。五年來,山東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質與量的雙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每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長速度;取得重要科技成果近1.2萬項,其中全氟離子膜、碳纖維、如意紡、浪潮桌麵萬億次計算機等一批科技成果在世界居於領先地位。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勵156項,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201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8%,比2007年初提高了0.74個百分點。根據《2011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統計顯示,我省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六,是創新能力較強的地區之一。
戰略性新興產業決勝未來。為搶占發展的製高點,我省實施了《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重點培植高端電子信息、新材料、新醫藥及生物等十大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在該領域,我國首條高端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生產線以及世界首款前置驅動8擋自動變速器的研製成功,均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壟斷。與此同時,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湧現出一批像威海拓展纖維、威高集團、萬華集團這樣的企業典型,切實增強了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產業的高度取決於科技的高度,而科技的背後則是人才。我省搭建的高水平的創新平台為吸引培養科技人才並發揮其作用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我省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到30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增加到10家,均居全國各省市第一位。築巢引鳳已取得實效,有50位高層次人才進入國家“千人計劃”行列,駐魯兩院院士達到37人。同時,各類科技計劃加大了對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青年人才成長提供了重要支撐。
未來五年,我省將持續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力爭達到2.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力爭每年增長20%以上,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以上,獲國家科技獎勵數量繼續保持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