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期國家發改委加速項目審批看似是對“地方版四萬億計劃”的默許,但與2008年不同,這一次地方政府可能會體會到了“隻有項目沒有錢”的痛苦。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最大的擔憂是地方投資如何能夠落實,而沒有必要擔憂出現新一輪投資過熱,很多無盈利的項目審批通過也將難以上馬。
中央財政也“錢緊”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將適時動用1萬多億元財政收支餘額穩增長,這也被市場看做是政府有可能進行財政刺激的信號。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對記者表示,財政收支存在一定的時間差,一般情況下上半年都是收大於支,到下半年則支出速度會加快。當然,若收支賬麵餘額在剩下的四個月之內花出去,對經濟也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8月份公共財政的收支情況,全國公共財政收支賬麵餘額已經降為9890億元。
根據中國財政收支慣例,每年財政超收除了極少量轉入中央預算調節基金外,都會在當年以追加預算的形式支出,也就是說各級政府名義上都是不存錢的。
2008年四萬億投資計劃中,中央財政分三年出資1.18萬億,其餘都依靠銀行貸款。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中央財政出資部分主要是三個來源,一是發行國債,二是改變預算用途,將一部分其他用途的資金調用做政府投資,三是超收收入。
施正文認為超收收入是2008年的四萬億計劃的重要來源。近年來各級財政的增速都高達百分之二三十,大部分超收收入用於新增的政府投資。
但如今已經發生改變,從8月份財政數據可以看出,中央財政已經出現了負增長,地方財政由於土地出讓金的萎縮,日子也並不好過。
批文與貨款
據不完全統計,僅7、8兩個月,公布的地方投資計劃已超過十萬億元,重慶、天津等地投資計劃就高達上萬億元。國家發改委9月5日、6日也集中公布了高達上萬億的項目批複文件。
袁鋼明認為,地方政府之所以向中央上報項目,首先是需要中央名義上的批準,更重要的是獲得實際的資金支持,因為銀行貸款由總行控製,獲得中央批文之後,才能夠拿到銀行貸款。
但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中央貸款沒有放鬆,地方融資平台沒有放鬆,地方貸款的衝動放開了,但它們卻很難貸到款。”袁鋼明說。
現在地方政府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吸引民間投資,但對於民間資本最看重的投資回報和投資環境,很多項目很難對民資形成真正的吸引力。
袁鋼明看來,發改委新批的這些項目中,有盈利前景的可能會獲得民間資本的青睞,還有一些地鐵項目也會比較好,至於公用事業、文化廣場甚至是鋼鐵項目可能上不了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