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還要看到,除了在產業鏈更高層麵臨美國壓榨,在同一級別麵臨韓國企業競爭之外,在低端市場也麵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在家電、手機、低端電子元器件等方麵,大陸和台灣企業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空間,最終這道“低端市場價格牆”讓日企在海外市場也失去了競爭優勢。
組團崛起後的組團衰落
財團機製是日本企業的重要特色。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電子企業形成了“組團崛起”的態勢,索尼、鬆下、東芝、日立、三洋、夏普、富士通、NEC、愛普生、佳能、奧林巴斯……日本以11大電子企業為班底,形成了一群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家電、電腦、手機、數碼相機、半導體企業,在全球消費電子行業形成了細密的布局,占據全球半壁江山。
這些企業背後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高度結合,各個企業惡意挖角較少,而且經常相互支援,技術在日企之間分享,但是決不外泄。所以,這也就造成了日本企業的群體性崛起,但是又不像中國企業之間那樣惡性價格競爭。這種企業之間的組團方式,也讓日本企業一度直逼美國企業,讓日本在長達50多年的全球市場裏縱橫捭闔。
60年一甲子,時也?勢也。如今的市場已經大不相同,這些組團崛起的企業,也造成了若幹曆史問題。比如,最近30年,日本鮮有新崛起的企業,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大財團的大網太過細密,形成了集團性壟斷,中小企業沒有創新的空間,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被消滅了。當發生新的產業革命的時候,如果這些大企業抓不住,其它小企業的創新又存活不下來的話,就造成了這種日本式困境。
所以,在一個小的經濟周期當中,日本的財團方式優勢巨大,可以互相救助,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在大的經濟周期挑戰下,日本企業又出現了“組團式衰落”,20年前先是在金融和地產領域出現,如今,在消費電子領域蔓延。
麵對國內、國際兩大政治牆,高端、低端兩大市場牆,日本企業的格局變得日漸局促,電子行業尤其如此,日本電子企業所能閃展騰挪的空間主要剩下3條:重組、退守、降薪
從重組的角度看,日本在液晶麵板、半導體、PC、手機和家電領域的重組已經非常普遍,所產生的規模效益到底有多大也值得懷疑。
重組之外還要瘦身,NEC電腦甚至賣給了聯想;從退守的角度看,日本電子企業正在日益退守到自己擅長的零部件精密製造、商用市場,日本電工、村田製作所、京瓷等業績好於各大巨頭,在消費電子整機領域正在走向全麵覆滅;而降薪、裁員在日本是政治問題,也是文化問題,但是,恐怕也是最終不得不進行的選擇。
即便如此,也難以扭轉大勢:如今,日本已經是電視機和音響的淨進口國,這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