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煤炭企業主動走向市場、適應市場,煤炭市場總體平衡,供需相對寬鬆,但價格下滑幅度比較大。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從我國煤炭經濟運行形勢來看,一是煤炭消費總量繼續增長,二是煤礦基建投資繼續增長,三是進口增長較快,表明我國煤炭是產能建設超前,而不是產能過剩,煤炭行業依然是朝陽產業。
煤炭供需寬鬆長遠依舊不足
王顯政分析,目前,我國的煤炭產能已達到39億多噸,與“十二五”計劃產能41億噸相差無幾,這是當前供需寬鬆的原因之一。
據介紹,今年1~8月,全國煤炭消費量增加了9500萬噸,國內煤炭產量和消費量的增量基本相當。由於今年初以來煤炭進口量增加六七千萬噸,水電滿發致使電煤消耗減少了約2000萬噸,煤炭供需寬鬆的局麵比較明顯。
同時,我國出現供需寬鬆形勢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進口煤大增。王顯政說,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國麵向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在資源進口上不能搞貿易壁壘,而且應當鼓勵煤炭多進口。據統計,今年前7個月,我國累計進口煤炭1.6412億噸,同比增長55.5%。
王顯政強調,我國進口煤需要規範,一方麵要注意質量,尤其對劣質煤要加強控製;另一方麵,相關政策上,對國產和進口煤要一視同仁。而且,作為煤炭企業,應該真正按照市場基本規律來辦事,根據市場需求自我控製。
實際上,2011年,我國煤炭產量35.2億噸,進口煤不到2億噸,僅占5%左右,並未給國內企業造成太大衝擊。但不容忽視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完成投資2100多億元,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出3個百分點,再加上“十一五”期間的1.25萬億元和2011年4800億元投資,巨大的基本建設投入,形成了煤炭產能建設超前的問題。
同時,我國的煤炭需求總量還將繼續增加,在“十二五”末的基礎上考慮“十三五”,我國煤炭行業長遠產能不足的問題就非常突出,依然麵臨“短期產能寬鬆和長遠不足”的矛盾。
此外,我國煤炭行業發展和產能增長受生態環境的製約越來越大,隨著東部資源逐漸減少,煤炭主產地在逐漸西移,煤炭產地和消費地越來越遠;西部缺水,生態建設壓力大,環保投入多等一係列問題,使得我國煤炭生產和運輸的成本越來越高。
期待電煤並軌市場依然看好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已超過10年,國內煤價受國際市場影響很大,煤炭作為主體能源價格如果不能完全市場化,就不能滿足入世的基本要求。2012年,我國煤炭供需相對寬鬆,市場煤價格大幅下跌,某些區域基本與重點合同電煤價格持平,煤炭市場迎來了電煤價格並軌的最好時機。
實際上,電煤並軌是我國價格體製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勢所趨。
王顯政說,電煤並軌不僅事關煤電兩個行業的利益,而且事關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深化。電煤價格並軌成功,煤炭行業就實現了全麵市場化,我國整個能源行業也就實現了除電價以外的全麵市場化。
1998年,我國煤炭行業經濟危機時,有一種“寧降價不丟市場”的提法,結果降了價,也丟了市場。事實證明,煤炭是大宗物資,降價不能啟動市場,也不能促進消費。特別是近幾年,我國煤炭企業和用戶不僅是經濟合作,還有文化方麵的磨合,都不是簡單地靠降價就能實現的。
而在此輪煤炭下滑行情中,煤炭行業和企業表現得越來越成熟。近日,神華集團等14家煤炭企業聯合發出倡議:堅持依法辦礦、合法守規經營,堅持市場需求、科學組織生產,堅持誠信經營、認真履行合同,堅持安全發展、關注礦區民生,加強風險管控、提高發展水平,堅持科學發展、促進轉型升級。
王顯政認為,神華集團等14家煤炭企業的聯合倡議,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對於煤炭企業真正走向市場以後該怎麽走,具有引領性作用,是從理念到思路重大變化的前奏。煤炭企業更應該主動走向市場、適應市場,我國政府、社會和投資者依然看好3~5年以後的煤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