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結束,國人還在假日的回味中慢悠悠地重拾工作,世界經濟卻似乎舍不得打盹,依然是忙忙碌碌。
本周對於歐洲來說將會是較為關鍵的一周。趕在10月18~19日的歐盟領導人峰會來臨之前,歐元區國家財長會議將於本周召開,會議將討論西班牙改革、強化銀行合作、希臘問題。麵對西班牙在是否提請援助方麵仍是舉棋不定的局麵,各國財長或許能積極拿出方案讓西班牙吃下“定心丸”,防止西班牙國債收益率“過山車”式的劇烈攀升。希臘在10月9日也將拍賣短期國債,其結果或許能測試市場對於金融危機爆發後默克爾對希臘曆史性訪問的“滿意度”。
在日本東京,一年一度的IMF和世界銀行年會將於10月9日至14日舉行。最新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會在北京時間10月9日和10日公布。這一報告對於中國的經濟前景可能沒有此前樂觀,因為就在周一,世界銀行所發布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形勢報告》進一步調低中國全年經濟增速至7.7%。但世界銀行肯定了中國經濟正呈現複蘇跡象,並預計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概率較小。
關心中國經濟的市場人士可能會特別關注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將在此次會議上的發言。今年以來,中國在貨幣政策上非常謹慎,在預調和微調的範圍內維係貨幣供給,一方麵溫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防範刺激過度,一方麵頻繁利用回購手段補充流動性,避免“4萬億”後中央和地方投資項目“斷炊”,並維係企業融資成本不再攀升。對於四季度貨幣政策如何打算、在什麽前提下會繼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等問題,投資者或許可以在周小川的講話中找到蛛絲馬跡。
決定央行行動的無疑是實體經濟的變化,比如是否會出現企業生產或者房地產投資的大幅下滑,以及是否會出現貿易順差大幅減小和通脹壓力是否會明顯減緩。將在下周公布的第三季度經濟數據有望能幫助投資者預測央行的行動。
整個三季度,經濟數據相對以往較為疲軟,無論是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企業利潤幾乎都呈現同比增速逐月持續微幅下滑的大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微幅本身也是經濟持續築底的征兆,不必過於悲觀,隻不過築底時間超過了年初的預期,而企業去庫存的時間也比此前預想的要長。
按照興業銀行的預計,9月PMI的反彈可能更多是季節性因素使然。在投資項目的“準生證”被大批發放出來但地方資金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主心骨”投資欲振乏力,伴隨消費平穩、出口低迷,將直接使得第三季度GDP增速無法企穩,預計會繼續下滑至7.4%左右。
政經大事之外,本周或許也會是中秋、十一長假的“總結周”,高速公路免費和全國旅遊消費增收兩者總的經濟賬怎麽算,是恢複五一黃金周還是推廣帶薪休假,以及文明出行、不亂扔垃圾等都將繼續成為本周的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