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裝備製造業整體處於“小、低、散、弱、差”水平,發展嚴重滯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的60%左右依賴進口,每年存在近千億美元的逆差,而工程機械行業2006年開始實現順差,2011年實現的貿易順差達68.64億美元,“走出去、到海外去賺錢”已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的戰略選擇與實質舉措。值得指出的是,中聯重科與國內其他“走出去”的巨頭比較,該公司半年報實現的淨利潤分別為中國南車、青島海爾、聯想集團的2.93、3.03、4.27倍,顯現出強大的研發與盈利能力。毋庸置疑,工程機械行業已成為中國裝備製造業7大類、178小類裏最活躍、最具競爭力的子行業。並且,全球混凝土機械前三強——大象、施維英、CIFA已分別被三一、徐工、中聯攬入各自國際化步驟的懷中。
誰將率先進入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前三強?自2010年以來,不斷有媒體追問國內工程機械行業“三劍客”(指三一、中聯、徐工),也不斷有媒體給出新的解讀。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前三強卡特彼勒、小鬆、日立實現的營收分別為426億美元、225億美元、93億美元,而國內“三劍客”2011年實現的銷售收入在800億~900億元之間,均與日立差距不大(國內外會計統計口徑不一樣,比如一些國家銷售收入剔除了零部件采購部分)。
從企業設定的“十二五”目標看——三一的營收目標為3500億元、徐工為3000億元、中聯重科為2000億元。理想與實際有時相差懸殊,有時隻是一個轉身的距離。根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協會預計,“十二五”期間,工程機械行業年複合增長率為16%,三一、徐工若實現3000億~3500億元的目標,年複合增長率需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