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參加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981鑽井平台模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實物模型……這些先進的海洋裝備讓人為之振奮卻也引發了更多的思考:這些先進的設備意味著海洋開發正在逐步從淺水走向深水,足以可見,在未來,有技術含量的海洋裝備產業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而對於企業來說,誰掌握了海洋工程設計技術和設計標準,誰便占據了產業的主導。
在海洽會現場,記者采訪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科技經貿處處長張士鋒時,他曾透露,海洋裝備的生產和製造是未來海洋經濟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前不久看到的一份克拉克鬆的最新統計也證實了這一點:上半年,全球新接船舶的訂單量為2090萬載重噸,按年計算同比下降46%。其中新造船訂單總額為303億美元,同比銳減41%。而在海工領域,包括鑽井船、FPSO(浮式儲油卸油裝置)等船舶的海洋裝置及海洋支援船在內的海工訂單金額首次超過商船投資總額。
海洋裝備製造空間巨大,而且是在低潮的整體環境中逆市上漲,這是有誌於發展“藍色經濟”的企業應該關注到的。
實際上早在2010年,企業們就在關注海洋裝備的製造,據統計,以國內大型船企為主要力量的中國海工船企,已經占據了全球近16%的市場份額,可以與韓國 、新加坡等製造強國一爭高低。但在蓬勃的市場需求下,這一格局並不穩固。就目前來看,國內企業雖然在海洋工程產業鏈的製造環節占有一席之地,但也主要處於製造環節的中低端領域。
有專業人士表示,目前我國企業承攬的主要是技術門檻較低且技術成熟定型的海洋工程產品的建造項目,如自升式鑽井平台、1500米以內作業水深的半潛式鑽井平台和淺水工程施工裝備等。另外,我國企業在建造業務領域的參與度還不夠深入,大多數情況下隻負責鋼結構的建造和總裝集成這些工作內容屬於建造業務領域中技術含量較低的部分,而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核心配套產品和零部件基本上都是由歐美企業提供。
然而,不可否認,設計才是海洋工程產業的龍頭,誰掌握海洋工程設計技術和設計標準,誰便占據了海洋裝備產業的主導,把握著產業發展命脈,主導藍色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