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行業迎來這十年內第一次市場“井噴”
對於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表現,2002年絕對算不上是高潮的一年,但正是這一年,為行業開創了未來十年的第一次“井噴”。在當時人們的潛意識中,市場的增速仿佛已經無以複加。據不完全統計,行業全年銷售收入突破700億元,工業總產值(現價)突破620億元,利潤41億元。
2002年,國內市場的向好也再次掀起了外資進入中國的高潮,各外資品牌紛紛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隨著英格索蘭、戴納派克、寶馬格和卡特彼勒等為代表的外資壓路機企業的悉數到場,2002年的中國壓實機械市場競爭格局也發生了曆史性變化——國外優勢品牌、占據主導市場的國內優勢品牌以及其他各品牌“群雄爭霸”。
2003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突破千億元大關
“非典”、“SARS”並沒有阻擋住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和市場高速增長的步伐,2003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6億元,同比增幅35%。同年,我國工程機械進、出口額分別達到同比75%和40%左右的高增長率。我國加入WTO後對工程機械行業的市場影響開始初顯。
與此同時,企業借勢發展。徐工集團營業收入和工業銷售收入分別達到150億元和122億元,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銷售額超百億元的大集團。同年7月3日,三一重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上市的民營企業。2003年,隨著日本酒井、德國悍馬以及捷克STA中國市場戰略的悄然啟動,包括徐工和洛建在內的當時全球排名前9位的壓實機械製造商齊聚中國市場。這一年,幾起重組並購案也相繼上演:成工、神鋼組建“成都神鋼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中聯重科收購浦沅;宇通客車收購鄭州工程機械;卡特彼勒整體並購山工;北汽福田正式參股宣工……業內資本的強強聯手、業外資本的介入以及海外強勢資本的進入,標誌著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資本運作開始朝著更加市場化的階段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