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意大利Faenza,中聯重科(000157.SZ;01157.HK)與意大利RIBA公司在此簽署協議,合資建立“高碳材料有限公司”,以研發和製造用於混凝土泵車的碳纖維臂架為主。
據中聯重科副總裁、混凝土機械公司總經理陳曉非介紹,該技術的應用使泵車臂架重量減輕40%以上,泵車總重減少15%以上,這種高可靠性新材料技術的運用,使泵車使用壽命長達20年以上。
參與本次合作的,是中聯重科下屬公司意大利CIFA。2008年,中聯重科聯手合作夥伴將其收入囊中。今年上半年,在工程機械行業整體低迷的時候,中聯重科成為行業上市公司裏唯一實現營收和淨利“正增長”公司,收購CIFA帶來的協同效應居功至偉。
通常,跨國並購有個“七七定律”,即70%的海外並購沒有實現期望的商業價值,而其中70%失敗於並購後的文化整合。
顯然,中聯重科跳出了這個“魔咒”。近十年來,中聯重科發起的多宗海外並購與合作,對其實現企業技術、市場、品牌、資本與國際的全麵對接,貢獻不言而喻。
中聯重科倡導以誠信、寬容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內在準則,以西方現代商業規則為行為準則的企業文化,與“現代企業公民”的要求不謀而合。中聯重科在企業製度上兼容並蓄中西貫通,一步一步接近自己“中國人做世界級企業的目標”。
全球融合
“中聯重科將以包容、共享、責任的姿態融入國際。包容就是海涵、海納。當我們身處不同的國際環境的時候,我們要能海涵他人,要試圖改變自己,而不是試圖改變對方。我們要海納別人的優秀的東西提升自己…。”2011年12月12日,在2011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現場,麵對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的提問,中聯重科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詹純新擲地有聲。
詹純新認為,在全球文化相互融合的今天,中國企業要國際化,也一定要本土化,要遵循國際規則,融入當地文化,做當地的企業,和當地人一起讓生活更加舒暢、和諧。
近期,隨著中興、華為、三一風電等企業在美遭受挫折,國人對中國企業海外發展步伐尤為關注。中聯重科海外業務開展較早,且在工程機械國際合作與並購方麵,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早在2001年11月,中聯重科收購非開挖設備領域的知名企業――英國保路捷公司,中英兩國科學家攜手合作,生產開發全球最先進的水平定向鑽係列設備。
2008年9月28日,中聯重科聯合弘毅投資、高盛、曼達林基金與CIFA正式簽署整體收購交割協議,以現金收購的方式,完成對CIFA股份的全額收購。
CIFA是一家成立於1928年的意大利家族企業,主營產品包括混凝土攪拌站、運輸車和混凝土泵等,2007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4.7億美元,主要業務分布在意大利和歐洲。此外,CIFA在混凝土機械方麵也處於全球領先,居行業內全球第三。
中聯重科成功收購CIFA,被寫入哈佛教材中的成功收購案例,詹純新也因此獲得意大利總統頒發的“萊昂納多國際獎”;目前,全球範圍內僅有8人獲此殊榮。
顯然,這筆並購也為中聯重科與意大利RIBA合作埋下伏筆,為中聯重科這些年業績的穩步發展和提升,打下紮實基礎。
有了這些成功的海外實踐做鋪墊,中聯重科再沒停歇。2011年6月,中聯重科與德國JOST起重機有限公司在德國法蘭克福簽署技術轉讓協議,買斷國際社會公認的塔機高端專家德國JOST平頭塔係列產品的全套技術。通過這次整合,使中聯重科的塔機技術迅速實現了從中國領先到國際領先的跨越。
2012年8月,中聯重科首次海外建廠落子印度,與印度Electro-Mech公司合資建立塔式起重機業務基地。
根據中聯重科“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末,中聯重科國際市場業務將達到總營收的30%。在目前海外市場占比不足5%的低基數環境下,中聯重科在海外市場的攻城拔寨無可限量。
科技創新
2012年9月28日,中聯重科迎來創立20周年。同日,中聯重科發布三款創世界紀錄產品,分別為X6泵車,D1250-80塔機和ZACB01輪式起重機。
記者了解到,從2011年開始,中聯重科在涉足的所有技術領域啟動“藍色科研計劃”,研發出了一大批標杆性產品,覆蓋了工程機械行業13大產品係列;而且,在每一個係列,都有全球最高尖的核心技術呈現。
20年裏,中聯重科平均每1.5個工作日就有一個新產品誕生,60%以上的銷售收入來自新產品貢獻,申請量達3314件,發明占比逾30%。
據2012年中報,報告期內,中聯重科申請量同比增長248%,居工程機械企業榜首,並位登中國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申請全國五強;中聯重科是行業內第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處單位,獨立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ISO/TC96)秘書處工作。
誕生於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中聯重科,作為公司創始人的詹純新一直強調,把研究院轉變成一家企業,並非難事。但作為一家帶有研究院基因的科技型企業,不能忘了它的國家使命感,要立足創新,在行業內起到引領推動作用,促進行業技術進步。
“這種深植於中聯人的國家使命感,成為中聯重科持續科技創新的源源動力。”中聯重科董秘、總裁助理申柯介紹,中聯重科成立20年來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0%,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製造企業、全球最大的起重機械製造企業、全球最大的城市環衛機械製造企業。2012年,中聯重科在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排第6名,中國機械工業100強第5。
目前,中聯重科構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研究中心、技術研究院、博士後工作站五位一體的國家級創新平台,以及企業二級研發平台組成的兩級技術創新體係,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以上用於主機產品、共性技術、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高端人才的培養引進。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工程機械行業來說,中聯重科在20年發展曆程中所探索的科技創新之路,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提供了一條成功的發展路徑,並不斷刷新中國製造的國際印象,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
感恩社會
“企業超越利潤而存在,才是一種至高的境界。”中聯重科的許多故事,很好的為詹純新這句話作出注解。
2008年1月,麵對50年一遇的罕見冰災,中聯重科全線出擊,奏響了“通電、保路、安民”的壯曲。
2008年5月,在川北大地瘋狂的顫栗中,中聯重科抗震救災突擊隊星夜請命,兵分三路,過貴陽,赴成都,挺進汶川,成為最先進入北川和汶川的大型工程救援隊,向汶川災區捐贈價值2000萬元工程機械設備及1000萬元善款。
2012年,中聯重科正式推出“藍色關愛,全誠保障”,並在行業內首次將產品質保期由一年提升為兩年,繼續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整體服務解決方案。同時,中聯重科向客戶作出“三全、十免、五快”的315服務承諾,用遍布全球的687家銷售服務網點,35家營銷服務保障中心,420家配件物流中心和2218名售後服務工程師,全天候為用戶提供最迅捷的服務,以最實際行動回饋客戶長久以來的支持。
在中聯重科的根本大法——《中聯憲章》中,將“為員工創造一個安居樂業、融洽祥和、知書達禮、生機勃勃的生活環境,造就一批企業家,造就一批行業技術帶頭人,造就一個富裕群體。”作為企業的願景,以憲章的形式明確公司必須對員工利益高度負責,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和諧發展
目前,中聯重科按照國家、省、市的相關規定為全體員工建立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實際參保率達到100%,每月按時足額繳納各項保險費用,無拖欠無欠繳。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公司在冊合同員工28833人,勞動合同簽訂率100%。
記者了解到,僅2011年,中聯重科投入培訓經費1968萬元,針對公司各類崗位、各層次人員舉辦培訓班1766期,共培訓95475人次,培訓學時約144萬小時。
2003年8月,中聯重科聯合湖南省慈善總會、湖南經濟電視台在全省發起了“愛心改變命運,中聯重科百萬助學”活動,到2012年已整整十個年頭。作為活動發起單位,中聯重科已累計捐資1000萬元,直接資助貧困大學新生達1083名,並為在校優秀受助學生發放“中聯重科自強獎學金”78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