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公告稱,1~10月份中央企業營收總額同比增長9.7%,而利潤總額同比下降5.9%,10月比9月環比下降2.4%。有好事者則統計說,央企最具代表性的“三桶油”較之去年每日少賺1億多元。
冬天真的來了。
去年年底,國務院國資委的主任們就高呼央企要做好過冬的準備。當時,他們的判斷是,世界三大經濟體處於不景氣狀態,歐債危機仍在蔓延擴大,國際市場需求不斷萎縮,全球經濟將進入一個較長時間的低迷期;國內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很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各種潛在風險和矛盾不斷增多。因此,中央企業要充分認識當前形勢的嚴峻性和緊迫性,抓緊做好3至5年渡難關的準備。
不幸言中了。
此時卻沒有4萬億的救命稻草了。有些央企領導不禁懷念起2008年的歲月。雖然那是國資委第一次提過冬,卻也是春天來得很快的一次。政府大規模的刺激經濟,不少項目都落到了央企口袋裏。央企的身板兒一下子就硬了不少。似乎沒怎麽煎熬就過去了。時任國資委主任的李榮融提的最顯著的一個建議是“留著現金”。
現在不同了。
國資委開始從長遠著手。今年3月,國資委啟動了旨在強化基礎管理的中央企業管理提升活動,整個活動要持續到2014年2月結束,共分成3個階段,分別是“全麵啟動、自我診斷”,“專項提升、協調推進”,以及“持續改進、總結評價”。國資委主任王勇在動員講話時說,“一些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容易被掩蓋、被忽視的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更加顯露出來,中央企業‘要通過管理提升找出風險點,止住出血點’,保持生產經營平穩運行。”
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也特別提醒央企要注重風險管控。避免盲目擴張;風險高的投資項目,該暫緩的暫緩,該退出的退出。加強現金流量管理,切實做好資金籌劃,優化融資和資本結構,完善財務內控製度,加強資金集中管理,特別要加強對外擔保、金融衍生品等業務風險的管理。
央企自是起而應之。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鋁”)的負責人表示,中鋁在下屬企業中推行以完全成本評價實體企業管理績效,壓縮庫存和管理費用,收緊投資項目、成本費用和資金管理,實現了成本大幅下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的負責人則聲稱,提升基礎管理水平的核心就是要建立“持續改善”的管理機製。
這些夠嗎?
微博上關於“央企過冬”的討論一直很熱。有網友說,“‘央企過冬’的下半句是‘百姓買單’。像中石油這樣的央企哪裏知道冬天是何物?盈利了,大手大腳花錢;虧損了,百姓出血,國家補貼,繼續大手大腳花錢——他們過的是四季如春的生活!”其中的怨與憂顯而易見。人們擔心,央企把過冬成本轉移給國家和民眾。
改革是必須的。國企的問題絕不僅限在企業管理上。深層次的體製機製問題都亟待解決。過去30年,雖然國企從政府的附屬物,逐步獲得了更多自主權,但是政企關係仍然沒有完全理順。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就導致了一係列矛盾。其中就包括民眾憂慮的“好日子你享,苦擔子我擔”。還有民企的各種抱怨。
央企從來就不缺乏批評者。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微博)最近就質問,為什麽有些市場隻有中央企業能進入,為什麽有些資源隻有中央企業能開發?他認為,國企壟斷資源的後果是暴富了一批人,不利於收入分配公平。“如果從根子上、從源頭上就不平等,後麵怎麽能有收入分配的公平呢?”
國資委和央企自然不承認自己的壯大隻是靠了政府的庇蔭,而不是勤勞的雙手。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表示,央企的發展靠改革,其中包括“抓大放小”、破產重組以及出資人製度的建立等。可是,在民營和國企之間一些顯見的不同卻是無法否認的。“玻璃門”、“旋轉門”等情況的存在也是有目共睹的。更不必說貸款、土地上的優惠了。
有專家就提出,央企真要想“過冬”,就得主動走出“溫室”,真正到市場上拚殺一番。“在充分體現市場化的原則下,央企必須在管理體製機製、薪酬製度和市場競爭力方麵下功夫,在產品品質、服務、效率和創新方麵有進步。市場是相信適者生存的,你不身強力壯,在寒風中如何屹然挺立?”
對於央企的過冬表現,人們還有另一份期待,那就是社會責任的履行。它關乎發展成果的共享,因而備受各界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認為,國企的社會責任指數整體上要高於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央企更是國企中的佼佼者。可是,隨著經濟形勢的嚴峻,國有企業的效益下滑,“過冬論”成為主流,如何繼續堅持在履行社會責任上“下本”有待觀察。
國資委新聞發言人、研究局局長彭華崗最近表示,在經濟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央企將繼續堅持履行社會責任。國資委已經將其視為管理提升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