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前11個月,累計新增人民幣信貸已達到7.75萬億元,超過2011年全年7.47萬億元的水平。11月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5229億元,同比少增400億元;其中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新增中長期貸款減少31億元。
前11月累計新增貸款7.75萬億
“人民幣貸款的增長基本符合預期,此前的預測大多都是這個規模。”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稱。
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的諸多調控指標中,信貸規模在8萬億~8.5萬億,並預計將按3∶3∶2∶2的季度節奏進行投放。
今年前11個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已高達7.75萬億元,與年初的設定目標區間基本一致,並且已超過2011年全年7.47萬億的水平。
從季節性因素看,11月新增信貸往往較10月多增,2000年以來的12年中,僅在貨幣政策緊縮的2007、2010、2011年份出現過例外。
對此,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
屈宏斌聽眾:1176486人+收聽已收聽最新消息2012年12月11日12:411-11月累計社會融資總量同比增速22.5%,較10月末略有回落,但仍相對寬鬆。11月新增貸款5229億元,較10月略升,預計全年新增貸款8.3萬億左右。11月企業債發行1817億元,較10月明顯減少,主要反映了監管部門收緊信用審批條件的影響。年末財政支出擴張有助於保持總體流動性充裕,並支持經濟複蘇持續。更多
表示,11月新增貸款5229億元,較10月略升,預計全年新增貸款在8.3萬億元左右,加上年末財政支出擴張,有助於保持總體流動性充裕,並支持經濟複蘇持續。
中長期貸款罕見萎縮
當月增加的5229億元人民幣貸款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2408億元;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281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047億元,中長期貸款減少31億元,票據融資減少369億元。
“在經濟增長逐步企穩回升的背景下,當月新增對公中長期貸款卻減少31億元,曆史看較為罕見。”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鄂永健表示,上述現象可能有短期因素的擾動,有待進一步觀察。
他舉例稱,銀行按照監管要求將同業代付從表外轉為表內會占用信貸額度,但由於同業代付多為短期融資,所以表現為短期貸款大幅增加,但中長期貸款下降。
但李慧勇稱,年末應對流動性需求有所提升,因而會出現以短期貸款為主的格局,而下個月也是這種局麵。
“中長期貸款減少31億元關係不是很大,也是正常的,規模並不大,基本可以認定為穩定。”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分析師周景彤說。
“經濟企穩回升,有個傳遞過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從投資來看,中央項目增長比較快,房地產投資增長比較快,基礎建設增長也比較快,但民間投資減了不少。
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石磊則稱,11月中長期貸款減少,有可能與銀行年底進行貸款壞賬核銷有關。但他同時強調,這隻是猜測。
數據顯示,11月末,M2同比增長13.9%,比上月末低0.2個百分點;M1同比增長5.5%,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個和2.3個百分點,M1、M2增速都在放緩。
對此,李慧勇稱,M2的變化幅度也在正常範圍之內,0.2個百分點的波動談不上下降,也談不上變壞,M1上升表明經濟還是比較疲弱,流動性吃緊,這種情況下M1就會受到影響。
CPI壓縮貨幣政策空間
劉元春表示,明年的貨幣政策宜保持相對穩健的定位。操作上可能會保持前鬆後緊的格局,前期相對寬鬆,主要考慮為經濟企穩回升打下基礎;後期相對偏緊,為了應對明年下半年可能上漲的CPI。
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CPI同比上漲2.0%。多數專家預期明年中國CPI將保持前低後高的格局。
而野村證券日前甚至發布報告稱,中國經濟在未來一年可能重新遭遇通脹風險,CPI在明年四季度將反彈到5%以上。
對於明年的信貸投放趨勢和貨幣政策走向,李慧勇稱,明年的貨幣政策總體上還是穩健為主,穩健的意思就是有保有壓,目前的總體存量太大不能放,但由於目前總體經濟形勢不景氣,因此也不能緊。
周景彤則稱,明年的貨幣政策還是以穩為主,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當然隨著外匯占款的變化,很有可能會降準,影響外匯占款變化的四個因素外貿出口、FDI、熱錢、人民幣匯率都有不確定性,因此現在還不確定存款準備金率是降低還是提高。”周景彤說。
“預計在明年初準備金率可能適度下調1至2次,每次0.5個百分點,之後考慮到物價漲幅可能有所擴大,準備金率會保持基本穩定。”鄂永健表示,綜合考慮貸款利率開始下行、物價漲幅在明年上半年較為可控而下半年會有所加快以及加息可能引發資本流入等因素,預計存貸款基準利率保持基本穩定,但也不排除在明年三或四季度小幅加息或是進一步擴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間的可能,以管理通脹預期。
對於明年信貸的投放量,周景彤預計會在8.5萬億元左右。但他也指出,因為新增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不斷下降,由10年前的90%多一路下滑到今年前10個月的40%左右。因此新增人民幣貸款隻是一個參考指標,不能全麵反映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