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回避的難題
石島灣核電站是中國“十二五”期間獲批的第一個核電項目,因其有著自主研發的技術優勢,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後一度被視作中國核電產業走向的“風向標”。如今,這一項目的重啟,似乎預示著中國核電產業即將迎來新的春天。
不過,擺在石島灣核電站乃至整個中國核電產業麵前無法回避的難題是,如何讓公眾消除恐懼,重建對核電技術的信任,使核電產業真正融入到地區經濟發展,成為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
毋庸諱言,隨著人們環保、安全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工業項目因遭到當地居民反對而下馬。2012年,國家發改委在重大項目立項中開始引入社會風險穩定評估機製,投資項目如遭民眾中等程度反對則會被要求暫停。
一方麵,東部沿海電力存在缺口,核電能帶來清潔能源,支持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麵,日本福島核事故的陰霾至今猶在,民眾對核電恐懼心理的消除還有賴於對核電安全性的進一步認知。
隨著用電量的激增,山東近年來加入到拉閘限電的省份之中。據山東電網預計,“十二五”期間,山東電網統調最高負荷年均將增長11.5%,2013年電力供需缺口將達到1260萬千瓦。而山東半島地區能源供需矛盾尤為突出。
目前,山東燃煤火電所占電力比重高達92%,大量上馬火電項目必然給蹺蹺板的另一頭——節能減排帶來重壓。而核電作為清潔能源卻既能滿足當地電力增長的需求,又可改善單一燃煤發電的能源結構。
采訪中石島灣核電站的一位員工說道,就像不能因為一次空難,就徹底放棄民航一樣,對待日本核危機也應綜合考量。每一次空難過後,航空技術都會得到大幅提升。應該從福島事故中吸取教訓、自我完善,而不是因噎廢食。
山東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認為,公眾對於部分投資項目的反對,更多的是因為不了解而產生出恐慌情緒。同時,中國現行財稅政策往往使大項目所在地的政府、民眾無法從經濟上得到應有的反哺。
目前,石島灣核電站在開工之前,已經先行建成了科普展館,對當地公眾開放。他們希望通過讓公眾前來參觀、科普使其充分了解核電,打消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