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產品和別人一樣,我自己心裏就不舒服”,山河智能裝備集團董事局主席何清華的這句話,讓人感慨良多。
技術創新說了這麽多年,但創新之所以難,除了企業受自身的實力製約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利益的訴求。
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了這麽些年,偌大的市場需求像一塊磁鐵,吸引著眾多投資者。昨天還是看媒體刊登某行業投資回報高的消息,今天身邊就傳來某朋友的朋友開廠掙錢的事件。在這樣“時不我待”的境況下,投資、生產、掙錢,似乎誰能把這個過程縮得最短,誰就是市場的贏者。
“快”這個字,恐怕最能概況出這個過程的特點。投資快、生產快、銷售快,資金回籠快。然後再投資,再循環。
誰都不想慢,誰也不能慢。因為一旦慢,市場急需的產品生產不出來,訂單眼瞅著白白流走。一旦慢,對手就會切去原本屬於你的蛋糕。而在這種情勢之下,生產就成為一種過程,從這個入口處輸入原料,那個出口處就輸出產品,中間的一切過程都略去。
哪種產品銷路好,拿來抄抄,就成了一種捷徑,一種共識。
目光短淺也罷,追求眼前利益也罷,白花花的銀子到手了,這才是硬道理。
到了這種份上,誰又能在乎產品是不是原創?
其他還需要什麽嗎?不用。頭腦、規則,乃至良心,統統都是多餘。
路走到這裏,就隻剩下一個良心的出口:“心裏不舒服”。
其實能感覺“不舒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要有個人修養。幾千年中華民族的道德規範和傳統美德中,有對“修身、齊家”理想人格的塑造,也有對“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理想追求。當今的社會,雖然其物化勢力如此之強大,但當多年的教育內化於心,這種修養仍然能夠保留下來。
它要有對商業文明的尊重。商業文明是規範,是法律,是共識,是對剽竊行為共同的口誅筆伐。目前的中國,商業文明尚處於建設之中。身處商業文明的空白期與傳統文化的迷茫期,尚能將遵守商業文明規則與傳統道德結合起來,從而建立起一種自律體係,也算是一種規則的創新了。
它要有技術的積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隻有自己經曆過的事情,體驗才是最深刻的。隻有曾經做過技術的人,才知道研發一個新產品的艱辛和磨難,所以也更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雖然一邊在感慨“不舒服”的不容易,慨歎它的珍稀性,但一邊更希望它是一種普遍反應。因為隻有在健全的市場,才有這樣健康的反應。而當這種反應用來驅動創新時,自主創新、原始創新也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