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依賴進口的液壓原件成了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的“利潤殺手”,華泰聯合證券研報稱,進口的液壓元件價格昂貴,以至於“吃掉70%利潤”。徐工機械亦深諳保障研發投入的重要性,每年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5%以上,近年來,徐工集團每年的科研經費都在10億元以上,2011年投入科研的經費達到銷售收入的5.7%。
在國內工程機械市場需求下滑以及人口紅利優勢逐漸弱化的今天,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核心零部件受製於人的矛盾將愈發突出,這種現狀隱痛多年,至今無良藥來治根治本。作為中國工程機械的行業標杆和龍頭企業,徐工集團多年來也深受掣肘。記得5年前,記者直麵當時的徐工重型總經理張玉純時,他說的最多的就是這種揮之不去、繞之不開,必須以高昂成本直麵的核心零部件缺失之痛。這個月的20日,馬上就滿3周年,也就是2010年1月20日,56歲的張玉純積勞成疾倒在了工作崗位上。而他心係的核心零部件突破,如今在以徐工機械為代表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仍在孜孜以求尋求核心突破。
核心零部件競爭力多年缺失 國內工程機械發展遭遇“卡脖子”
“關鍵零部件受製於人,吞噬了利潤。”亞洲製造業協會國際事務部總監常征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仍需大量進口包括液壓元器件、發動機、控製元器件和傳動係統等在內的核心及關鍵零部件。
安信證券行業研究人員表示,國內企業不得不承受由此帶來的配件供應商的高定價權和配件供應商的供給限製。
挖掘機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超40%。液壓件和發動機是工程機械成本構成中最大的兩項,國內不同機種該兩項占成本比重可高達30%-50%。以挖掘機為例,在組成挖掘機的各項成本中,僅液壓係統和發動機兩項組成的核心零部件就占據了一台挖掘機成本的42%。
主要依賴進口的液壓原件成了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的“利潤殺手”,華泰聯合證券研報稱,進口的液壓元件價格昂貴,以至於“吃掉70%利潤”。
不僅如此,國外企業給中國企業的供貨周期特別長,例如德國力士樂的供貨周期是88周,這就意味著,中國企業需要提前一年半時間決定自己液壓產品的采購量。
資料顯示,國外品牌占據國內挖掘機液壓油缸7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外供應商正是憑借這種市場壟斷地位,時不時製定“霸王條款”,除了要求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提前訂貨期,它們甚至把國內企業訂單的交貨期延長。早在5年前人民日報報道指出,2007年下半年,由於境外零部件不能按期供貨,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企業都不得不重新調整生產進度和生產計劃。
時至今日,我們從國家發布的《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仍能看到關鍵零部件對於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製約。《規劃》指出,國內工程機械涉及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關鍵配套部件主要依靠進口,平均每噸價格8萬多美元,例如傳動部件、控製元件、柴油發動機及關鍵液壓件嚴重緊缺,能力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反差強烈,從而嚴重製約了中國工程機械向高端技術產品的發展。
在兩年一屆的上海工程機械Bauma展會上,“拜訪配套企業,爭奪配套資源”已成為企業負責人的主要任務。一位挖掘機企業的老總不無感歎地說,由於液壓件和發動機供應不及時,公司在一年內至少丟掉300多台的訂單……
人口紅利優勢漸失 唯有提升核心競爭力是製勝法寶
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人口紅利帶來的產品價格優勢,2009 年,“民工荒”的出現預示著剩餘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即將結束。來自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接近10%,適齡勞動人口占比減少將直接給曾經受益於人口紅利的工程機械行業帶來不利影響。
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接近10%。如果說在經濟維持相對較快增速的過去十年裏,由於市場對於工程機械產生大量需求,整機生產企業還能通過內部挖潛以及產品提價等方式部分的轉嫁上遊供貨商提高配件價格產生的高成本,維持較穩定的盈利能力,但在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市場需求下降的今天,核心、關鍵零部件受製於人的矛盾將會愈發突出。
行業專家常征向記者表示,國家相關宏觀政策支持,加大政府投入等,促進保障房、水利建設,短期內能直接帶動相關工程機械市場需求。
“但這是非長線的。”常征強調,“對工程機械行業自身來說,加快轉型升級,支持自主創新,這才是當前國內工程企業尋求發展的長遠之策。著眼於提升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水平,尤其是零部件的自主化生產能力。”
加大研發投入 徐工自主創新三路並舉突破核心零部件
研發投入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保障。以國際知名工程機械廠商日本小鬆為例,2000 年以前,小鬆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一直維持在4%以上,近年雖由於營收快速增長,比重有所下降,但研發費用的絕對額還維持在500億日元/年的高水平。
徐工機械亦深諳保障研發投入的重要性,每年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5%以上,近年來,徐工集團每年的科研經費都在10億元以上,2011年投入科研的經費達到銷售收入的5.7%。
過去10年,在機械工程行業,徐工能始終保持中國第一,2012年躋身世界第五,依靠的就是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徐工突破了智能化、輕量化、節能環保等一批關鍵技術,累計獲得國家授權1000多項,其中發明50多項;2011年,兩個產品獲得“中國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麵對最核心零部件被國外企業死死封鎖技術的現狀,徐工自主突破了高端液壓油缸、新型變速箱、高端電控係統、四輪一帶等關鍵技術。在攻克技術難關的發展道路上,徐工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並購消化+聯合與協作創新”的三路並舉的獨特道路。
徐工機械以從歐洲並購的兩家企業及歐洲研發中心為平台,從消化、吸收與自主再創新中,正加快突破閥、泵、馬達及液壓係統等核心技術。與德、美、韓等多國企業合資,通過聯合與協作創新,突破了回轉支承、驅動橋、發動機、力矩限製器等瓶頸技術。
經過多年的發展,徐工集團已經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徐工還有更大的雄心壯誌。徐工集團一位高層透露,在核心高端零部件方麵,徐工不僅要滿足自己的整機生產需要,同時也會積極地尋找其他合作夥伴或者途徑,將中國自產高端零部件打入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