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末,京津冀地區頻發的霧霾天氣著實牽動人心。根據中科院公布的“大氣灰霾追因與控製”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認為,在霧霾天氣中檢出了大量含氮有機顆粒物。近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強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的意見》提出,我國將研究製定推廣節能環保型商用車的財政扶持政策,完善節能環保型內燃機產品有關稅收減免政策、老舊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促進農業機械節能減排。與此同時,內燃機以及零部件生產在製造有望得到更大突破。
機械再製造再上征程
《意見》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培育一批汽車、工程機械用發動機等再製造重點企業;實現高效節能環保型內燃機主機及其零部件生產製造裝備的國產化、大型化;建立內燃機產品節能減排政策法規和標準體係《意見》涉及十一個扶持重點領域,分別是乘用車用發動機、輕微型車用柴油機、中重型商用車用柴油機、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柴油機、船用柴油機、通用小型汽油機及摩托車用汽油機、關鍵部件產業化應用、排氣後處理裝置內燃機製造過程節能、內燃機製造過程節能、替代燃料內燃機產品研發、內燃機產品再製造。
節能型產品成寵
政府此次意見指出,到2015年,節能型內燃機產品占全社會內燃機產品保有量的60%;到2015年末,將促使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比2010年減少10%。除此之外,《意見》還提出到“十二五”末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萬噸,采用替代燃料節約商品燃油1500萬噸。
為此政府對整個內燃機行業提出了節能減排要求,同時對能耗以及廢棄物排放提出明確標準。早在2011年發布的《中國內燃機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就已經明確,降低產品的燃油消耗是內燃機動力的核心技術指標和首選商業指標。
未來無論是乘用車還是工程機械領域必將掀起一場節能減排的技術變革,而低能耗環保產品也將成為未來行業的主流產品。無疑必將為動力製造型企業帶來挑戰。然而,2012年末濰柴動力的領導者譚旭光就表示,每次排放標準的提升對於我們而言都是一次機遇,可見,節能技術的提升在不僅僅是環境保護的迫切需要,更是迎合了渴望突破的企業需求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