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了調整變革中的美國製造業仍然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競爭力,“美國製造”並未在人們的臆想中衰敗,依舊不可小覷。
關於美國製造業未來的爭論日益激烈。樂觀人士指出,隨著美元貶值,中美之間的工資差距逐漸縮小,美國製造業將逐漸得到恢複,競爭力也將隨之提高。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2011年表示:“盡管(美國)經濟複蘇的總體情況讓人失望,但製造業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而悲觀者則認為,相對於中國等經濟體,美國已經永久喪失了許多製造業領域的競爭優勢。在曆經多年的離岸外包和冷遇後,製造業仍在不斷衰退,而且可能再也無法成為美國經濟的支柱。樂觀者和悲觀者都隻說對了一半。美國製造業正處於關鍵時刻。目前,美國工廠的產量大約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的75%。企業領導、教育機構和政府采取了一係列巧妙的措施來推動製造業驅動的經濟發展,爭取使國內產量滿足95%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麵,如果美國製造業仍然不被重視,那麽產量將減少一半,隻能滿足不到40%的國內需求,美國的製造業將從此一蹶不振。
這些研究成果來自一項最近的美國工業競爭力分行業分析以及針對200位製造業主管及專家開展的調查,調查由博斯公司與密歇根大學陶博全球運營學院共同開展(研究將設於美國的工廠視作美國工廠,無論公司的總部在什麽國家)。研究發現,美國的製造業競爭力高於多數人的預期,但相比美國在二戰後的製造業優勢,目前的中國和美國都不能被稱作“世界工廠”。
毫無疑問,出口對於任何一個大型經濟體都至關重要。我們認為全球化運營(包括離岸外包)是可行的,尤其是當國內市場麵臨挑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