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此間正在舉辦的第23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獲得的信息顯示,前兩年因中國勞動力成本攀升、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而“東南飛”的外貿訂單,部分顯示出回流的態勢,中國製造業以工藝、質量、勞動者素質等因素繼續吸引訂單。
此前,體育用品巨頭耐克和阿迪達斯都曾關閉了在華的生產工廠。業界普遍認為,用工成本上升是這些工廠撤離中國的主要原因。此次華交會上業者表示,價格優勢是東南亞、南亞國家吸引訂單和出口加工最強的競爭力。
“簡單、跑量的棉紡織品,都轉移到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去了,對中國低端出口產品衝擊很大。”江蘇舜天國際集團輕紡進出口有限公司業務員馬愛民說。
江蘇雙穗鞋業有限公司為多個國際知名品牌代工生產雨靴,公司總經理林強表示,製鞋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蘇北2000元人民幣一個月工資已經很低,可是越南隻要200美元、約合1200多元人民幣。
中國消費者也發現,原來“MadeinChina”(中國製造)標簽一統天下的服裝市場,開始越來越多出現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土耳其等產地製造的產品吊牌。
一些中國學者警告說,如果不能順利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國製造業將會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三明治陷阱”。不過企業界人士表示,情況或許並沒有如此悲觀。
“很多企業在將訂單轉出去之後,又再次回到中國。”徽商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進出口四部業務經理李明昕說,“中國製造起步早、服務好,質量也在不斷提升,這些競爭力足以彌補價格上的劣勢。”
“至少有1/3的客人在去了越南、孟加拉等地之後吃了’回頭草’。”安徽美瑛服飾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孟卓介紹。1984年就開始對日本出口服裝,即使是在外貿形勢並不太好的2012年,他手上的訂單仍然不少。孟卓認為,中國出口商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留住了很多老客戶。
馬愛民也表示,中國工人生產效率較高,組織紀律性強,交貨時間有保障。此外,國內產業鏈配套齊全,從紐扣、拉鏈到滾邊,甚至一個特別顏色的絲線,都能在很近的交通半徑內解決。
“目前轉移到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服裝加工,主要是基本款的T恤、襯衫、長褲等,麵料高檔一點、工藝複雜一點的,還是中國製造更有競爭力。”南通蘇豪貿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曉峰說。
“國際貿易競爭取決於綜合優勢,除了原材料、勞動力成本,還要考慮生產效率、管理組織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在短期內,中國製造不會被大規模替代。”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助理李計廣說。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徐明棋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工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於工資成本的上漲。“隻要中國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中國製造業的優勢還將延續很長時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研究員指出,近年來,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征趨於消失,中國要想繼續保持“世界工廠”的地位,關鍵取決於勞動力質量,即人力資本接受教育及專業培訓的水平。如果勞動力質量能夠得到保證,中國製造業將可獲得“第二次人口紅利”,並在國際產業新的價值鏈中占據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