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工程機械行業而言,要讓產能曲線和市場需求曲線更接近,一方麵要控製產能,更重要的是擴大市場,尤其是把握當下的“黃金窗口期”,努力擴大國際市場容量。
怎樣應對產能過剩?中聯重科CEO詹純新給出的藥方是:“頭腦不熱,把握好發展節奏!”
詹純新說他其實在三年前就提出產能過剩的問題,“因為我們這個行業靠基礎設施投資拉動,我們國家有一段投資比較火爆的時候,這個設備的確是供不應求,那時候經常有人給我打電話要我開後門幫他提前拿貨錢。這種火爆讓人們誤解這個行業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所以大家都在拚投資。我們當時也感受到了這種火爆,但是我們很冷靜,因為這個行業實質上市場空間還是有限的。”
頭腦冷靜之下,中聯重科如何把握發展節奏?詹純新告訴記者幾組數據。首先是不拚投資了,中聯重科的固定資產投入從2011年年報看是60多億元,是同規模企業的40%多。而2012年三季度的數據顯示,整個固定資產仍然隻有60多億。在固定資產投入沒有多大增加的同時,企業的人數從2011年的28000多,增加到35000人,也就是說,2012年增加了7000人。在目前行業大家都喊著精簡人員的時候,為什麽中聯重科與同行逆向而動?“一來是因為企業生產畢竟還是在發展,要滿足增長的需求。二來要為企業下一步的增長做好人力資源的準備。”
從整個行業來看,詹純新認為產能過剩是現實存在的,但這是一個動態的狀況。“生產能力的曲線是在上揚的,市場容量是在下降的。如果你能夠擴大市場,把產能控製好的話,市場需求曲線和產能曲線會慢慢貼近,或者說差距就會縮小。”怎樣讓市場需求曲線的頭抬得更高?詹純新認為,主要還是兩個途徑。一個是技術創新,使自己的產品不斷的升級換代,擴展新的市場領域。第二個途徑就是走出去,在全球市場爭取更多的空間,拿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阻礙越來越大,但在詹純新看來,中國企業走出去麵臨著難得的“黃金窗口期”。從全球經濟來看,金融危機後經濟複蘇緩慢,尤其是歐債危機還在持續發酵,歐美有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日子都比較難過。國外的中小企業應對困難的能力不強,它們找不到市場,怎麽進入中國市場又找不到路。所以很希望跟中國企業合作或者是把企業賣出去。“這些中小企業的零部件做得很好,他們的優勢正是我們中國企業最需要的,所以我認為這就是一個黃金窗口期。”此外,詹純新從中聯重科走出去的實踐中感覺到,歐美企業對中國企業越來越了解。“前幾年中聯重科剛收購全球第三的混凝土機械製造企業CIFA時,人家對我們愛理不理,我站在意大利企業的大門口,看著這個工廠就感覺這個企業好像不是我們的。但是這些年來不一樣了,國外同行對中國企業和經濟增加了很多了解,從原來的不了解變成現在覺得跟中國企業合作非常好,這一點也說明現在是中國企業的黃金窗口期。”
對工程機械裝備製造業來說,2011年、2012年的供給曲線和市場需求曲線拉開了較大的差距。不過詹純新信心也很大:“整個市場曲線還是往上走,一個是國外的,一個是國內的,所以如果把國外的加進來,市場容量曲線就會上升的比較快。再過幾年,市場容量和產能曲線會接近,產能過剩的問題就會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