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一年一度的企業年報正在密集披露,工程機械行業乍現低位複蘇跡象,目前行業全球第五的龍頭徐工營收2012年突破1000億元,增長約15%。肩負中國機械工程行業“造好設備,造優秀人才”的責任,徐工計劃以三年增長2倍速度,到2015年營收達3000億元,從5強躋身全球前3。有分析指出,徐工走出了一條地方國企裂變式發展的成功之路,研發生產了一批代表中國乃至全球先進水平的產品,打破外國企業的市場壟斷,在行業產品過剩的寒冬中,徐工機械等具備強大研發實力及綜合競爭力的行業龍頭公司有望在行業大整合中最終勝出。
工程機械行業遭遇寒冬 徐工去年營收逆勢增15%
受經濟增速放緩和下遊整體投資需求降低雙重影響,2012年工程機械行業整體經營情況較為低迷,部分工程機械產品已出現產能過剩,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全行業八類主要主機全年銷量同比下降幅度超過20%。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18.34億元,累計同比增長為0.59%;完成銷售產值5,915.71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85%。工程機械重點產品方麵,除混凝土機械產品銷量略有增長以外,汽車起重機、挖掘機等產品銷量下降明顯,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協會的統計,2012年1-12月,中國汽車起重機銷量2.30萬台,同比下降35.10%,挖掘機銷量11.56萬台,同比下降35.20%。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認為,此輪行業持續處於低穀,既是一個擇優汰劣、強者更強的過程,更是徐工逆勢發力、加快轉型的契機。
徐工公開披露信息顯示,徐工集團年營業收入由成立時的3.86億元,發展到2012年突破1000億元,保持行業首位。營業收入相比2011年同比增長超15%,徐工集團2011年營業收入870億元。
徐工目標未來三年營收增2倍 從5強躋身全球前3
華融證券預計,機械行業2013年機械行業基本麵將表現為低位複蘇。東興證券最新發布研究報告預計,2013年工程機械行業收入增速在15%-20%之間。
有分析人士認為,部分工程機械產品已出現產能過剩,競爭日趨激烈,行業整合將成為必然。徐工機械等具備強大研發實力及綜合競爭力的行業龍頭公司有望最終勝出。
根據徐工集團戰略目標,2015年營業收入突破3000億元,相比2012年增長2倍,躋身世界工程機械行業前3強,進入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工程機械》雜誌推出的“2012年度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上,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領軍企業徐工集團位列第5,繼續領銜中國企業。2011年度徐工名列第7。要實現戰略目標, 徐工未來3年將必須保持以超過行業平均水平速度進行發展壯大。
王民表示,瞄準2015年營業收入3000億元的戰略目標,徐工將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全麵發力,重點盯住客戶對產品適應性的要求,全力提升質量,攻艱克難,用徐工研發的“高端、高品質、高附加值、大噸位”差異化的產品強力衝擊市場,全麵拓展利潤、價格和產品競爭力空間。
徐工走國企裂變式發展成功之路 多產品打破外企壟斷
1989年應運而生的徐工集團,已連續23年領跑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與國內外眾多企業的競爭中,調整變革、自主創新、做大做強,走出了一條地方國企裂變式發展的成功之路。
聯訊證券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徐工汽車起重機、壓路機、攤鋪機、平地機、登高平台消防車、隨車起重機、銑刨機、挖掘裝載機、橋梁檢測車等工程機械主機和油缸等零部件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市場第1位;履帶起重機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第2位,混凝土泵車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第3位。
近年來徐工誕生了一批代表中國乃至全球先進水平的產品,公司最新研發的1600噸全地麵起重機、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12噸裝載機、百米登高平台消防車、第四代全智能築路機械等一係列“三高一大”產品,形成了批量製造和銷售,一些重大突破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被科技部納入863計劃項目的全球最大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已與中石化簽訂銷售合同,將形成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最具代表性的新的技術製高點。
徐工肩負“造好設備”責任 王民:文化和激勵留住人才
徐工機械副總裁陸川表示,製造商必須再向前走一步,在突破一個個“世界之最”、全麵打造中國起重機硬實力的同時,更要站在產業發展戰略的高度構架人機關係,承擔起“造好設備,造優秀人才”的責任。隻有當整個產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實現深度融合,中國起重機產業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結構優化升級。
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問題,在中國詬病頗多。中國社會科學院去年底發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2)顯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仍有六成企業得分在20分以下,社會責任整體水平仍然較低。不過國企社會責任指數領先於民企和外企。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40.9分)高於民營企業(15.2分)和外資企業(13.2分)。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認為,一個企業要做到世界級企業靠文化來影響一批人和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員工受到尊重,有事業的平台,有很好的工作環境,有比較好的分配的激勵機製,他們就能夠在這裏踏踏實實心無旁鶩地去工作。徐工有一個很大的特色,近20年來,哪怕是外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人才的互相流動很大,但徐工的高管和技術核心團隊,一個都沒有走。這是一個被很多的領導、專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