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富機器
1997年底,上海浦東新區一處工地上,開來了一台有點破損的挖掘機,它的主人是一個25歲小夥子,他叫李澤坤,是江西廣豐五都鎮人。
挖掘機的到來,使得大部分仍是半機械化施工的工地加速運轉起來,人力和四輪推土車都不敢從它的腳邊經過。
當時的李澤坤並不像現在這樣富有,更沒想過他這樣一個貧困縣的農民十幾年後能在上海開豪車住豪宅。他隻是瞅準了上海工地需要大量挖掘機的機會,把打工攢的本錢,加上從親戚朋友處借的錢,總共湊了30多萬元,全款買了這台二手的小挖掘機,來上海淘金。
“當時,一台挖掘機作業的利潤比較可觀,一個台班(編者注:單位工程機械工作8小時稱為一個台班)就2000多元,還招待機手吃喝住宿,享受工地最高待遇。”
“一個月一般30個台班,多的時候可以做40個台班。”李澤坤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頭3個月,他就賺了差不多15萬元,不到一年,他就把買挖掘機的錢掙回來了。
2000年,李澤坤又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給自己購置了一台全新的挖掘機,並把他的一個胞弟和妻子的6個兄弟姊妹都先後從廣豐接到上海,幹起了土石方工程。2003年,這一家8人最多時擁有27台設備,其中包括21台挖掘機,一年能賺幾百萬。
在廣豐,李澤坤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個人都會講出很多個。但真正的“挖掘機第一人”,是廣豐五都鎮花棚村一位叫項達昌的村民。
上世紀90年代初,項達昌與同村人合夥購買了廣豐第一台挖掘機。同樣是在上海,他“挖”出了廣豐人的挖掘機勞務輸出史上的“第一桶金”。
1995年,花棚村已有近百台挖掘機,之後每年都以幾十台的速度增長。最高峰時,全村4600多人,過半勞動力都在長三角打工,且絕大多數從事與挖掘機有關的工作。
花棚村有個有意思的現象:隻需看下這家的房子和車子,就知道擁有幾台挖掘機。據村主任介紹:“房子建得漂亮,說明這家隻有一台挖掘機。房子建得漂亮,又有小車,說明這家人擁有兩台挖掘機。如果車子是奧迪、奔馳之類的話,這家人至少有5台挖掘機。”
在花棚村造富傳奇的“示範”下,挖掘機熱潮從五都鎮席卷整個廣豐。20年來,幾代廣豐人背井離鄉,開著挖掘機行走全國各地,挖土方、幹工程,從長三角到珠三角,再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甚至出國到了東南亞、中西亞。
一個沒有挖掘機生產曆史的內陸縣,“無中生有”打造出了一個“挖掘機之都”,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軌跡。
在當地,有個“段子”形象地描繪了廣豐人在挖掘機施工上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在江蘇某工地的競標大會上,工程方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誰能在第二天聚齊300台挖掘機,工程就由誰來負責。第二天,廣豐人的300台挖掘機齊刷刷擺在了工地上,順利拿下工程。
李澤坤說:“有句玩笑話這樣說,廣豐的挖掘機打個噴嚏,上海就有一半建築工地停工。我估計,上海浦東90%的土石方工程是廣豐人在做,鬆江、閔行則在95%以上。光一個鬆江區,廣豐人就有3000台左右的挖掘機。”
從最初幾台機械的小打小鬧,到如今7萬多台的“鐵甲軍團”,據廣豐挖掘機協會統計,截至2012年,廣豐的挖掘機保有量如今占全國挖掘機總量1/10,占據江西省70%以上的市場份額。
廣豐挖掘機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廣豐的挖掘機從業人數逾14萬人,如果加上銷售以及家屬之類的,挖掘機市場帶動的勞動力超過了20萬人。1/3的廣豐人靠挖掘機發家致富,年產值達140億元,這超過了全縣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的一半。
挖掘機上的“打工經濟”造就了一大批富人,也極大地推動了後來被稱為“廣豐速度”的縣域經濟發展。十幾年間,廣豐從國家貧困縣迅速成長為省級經濟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