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時分,鎮上中心廣場開始熱鬧起來,人們在這裏休閑漫步,踏歌起舞;
鎮上新建的超市、酒店、電器行人來人往,生意紅火……
幾年前,還是一片蕭條的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如今已是高樓林立,車來車往,霓虹閃爍……
是什麽力量,讓這個一度走向“空心化”的小鎮脫胎換骨,成為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田園新城?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灌溪鎮,在火星四濺的焊槍旁,在密布如林的鐵臂間,探尋其中的秘密。
中聯落戶,“空心”小鎮重現繁華
走進灌溪,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嵌在褚紅色大理石上的幾個鎏金大字:“中國吊車第一鎮灌溪”。
說起灌溪的發展史,鼎城區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楊學平如數家珍。上世紀60年代,浦沅從上海內遷至灌溪,吸納大量當地百姓進入浦沅工作,形成灌溪鎮。然而,上世紀90年代,浦沅從灌溪搬遷至長沙,這個一度繁華的小鎮開始走向漸蕭條,曾於上世紀80年代開通的公交車也停運了。年輕人紛紛背起行囊,外出打工謀生,“空心化”讓這個昔日的小鎮難覓往日風采。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中聯重科收購浦元。
2003年,中聯重科收購浦沅後,公司旗下的汽車起重機板塊在灌溪謀篇布局,灌溪工業迎來了第二次騰飛。
如今,中聯重科灌溪工業園已是全球最大單一塔式起重機生產基地,也是全球塔機行業擁有最豐富產品型號的製造基地。兩年前,正是在這個小鎮研製出的一台塔機,創造了最大上回轉水平臂自升式塔式起重機的一項世界紀錄,中聯重科以此晉級世界塔機製造領域的高端俱樂部。
在這個以塔機為主導產品的工業園,塔機產量和市場規模多年穩居國內同行業首位,灌溪作為“中國吊車第一鎮”的地位牢不可撼。
龍頭引領,帶動產業集聚發展
中聯重科的落戶,讓灌溪鎮工業發展站到了一個新的製高點上。
楊學平掰著指頭跟記者說,中聯重科落戶,至少給灌溪鎮帶來了3方麵效益:一是龍頭帶動,促進一批配套企業迅速成長,拉長了產業鏈條;二是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當地的就業率;三是帶動了三產發展,提升了灌溪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
據介紹,2002年,灌溪鎮隻有10來家從事機械加工的作坊式企業,從事生產的工人不到40名。中聯重科收購浦沅後,灌溪工業園充分發揮中聯重科大項目的帶動作用,延伸產業鏈條。園區內的常德鋼廠、窯頂橡膠廠、正隆氣體公司等企業,生產機械製造業所需的鋼材、管件、橡膠、氣體等材料,而冶煉廠、勃雅鋼丸廠則利用機械製造業所產生的廢鋼、廢鐵和邊角料,新上了軋鋼、冶煉、鋼丸製造等生產線。
如今,中聯重科與它的配套產業群,已成為這個新城鎮最龐大和引人注目的“居民”。而重新具備了“造血”功能的灌溪,也從沉睡中醒來,再次活躍了起來。
依托中聯重科和它的配套產業群,灌溪工業園迅速騰飛。據中聯重科建築起重機械公司黨委書記騰明友介紹,2012年,中聯重科在灌溪鎮工業園創產值120億元,創造了全鎮78.1%的工業總產值和67.4%的稅收,帶動了當地153家配套企業發展。
產業園區提供了就業機會,大量當地居民經培訓後成了產業工人。“灌溪鎮每戶至少有一人在鎮上企業上班,”楊學平告訴記者,在灌溪,2/3的企業員工均來自本地,約有9500名;灌溪的常住人口也增加到2.1萬人,其中的7000人是在灌溪工業園入駐後新增的。
產業的發展,更吸引了大批本地人才回流。曾在全國多個城市打工的餘明新,幾年前回到灌溪,結束了四處漂泊的生活,如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除了算得上當地中上水平的收入,讓他感到最幸福的是,他可以見證兒子的成長,甚至可以經常去參加兒子的家長會了。
產業反哺,地方財政提升公共服務力
中聯重科帶來的就業機會、內生消費能力和稅收,為城鎮化提供了內生動力,增強了城鎮的自身‘造血’功能。
“過去,灌溪沒有工業,沒有資金來源,我們就算想搞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也沒有資金;但現在不一樣了,工業發展了,稅收增加了,政府就有能力建設基礎設施了。”鼎城區副區長龍江月說。
據介紹,近幾年,政府投資1.25億元修築的城鎮骨幹路網,將已建成的安置小區、產業工人公寓、三產服務和產業配套連接起來。鎮上還建起了垃圾處理場,開辟出了兩路公交線路,現代化氣息已越來越濃。
服務業也開始迅猛發展。據介紹,2006年以前,無論是餐飲還是娛樂,灌溪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到2012年,常德市大部分餐飲公司都已在這裏開設了連鎖店,餐飲門店達50家;中等以上的物流園區有10多家,每天進出的物流貨車大約有五六十台。“灌溪鎮的常住產業工人就有上萬人,以每人年消費最低1萬元計算,整個消費市場就有1億元,第三產業前景可觀。”楊學平說。
如今,灌溪工業園三產服務體係日益完備,城鎮化的內生需求,將麵積為12平方公裏的灌溪工業園擴展到48平方公裏。
產業集聚還帶動了土地流轉。由於灌溪周邊的剩餘勞動力或者是年齡階段的勞動力不斷湧入到企業,家裏的田土要委托或者租賃給他人耕種,土地流轉和農業產業化便有了條件。目前,該鎮土地流轉率已上升至30%。灌溪已形成優質稻生產基地、葡萄和蔬菜采摘基地等規模農業。
與此同時,規模生產對農業新技術開發和推廣提供了市場需求,吸引來一批農業技術人員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聚集,在加速第三產業及服務內容升級的同時,也加快了農業產業的現代化。
龍江月介紹,去年,鼎城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6000元,但通過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的灌溪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突破1萬元。他認為,在農民轉型為市民的過程中,經過現代工業文明熏陶的產業工人,生活習俗和文明禮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附近居民,帶動了城鎮逐漸從農耕形態向現代文明進化。
產業化為城鎮化“造血”
城鎮化不能是簡單造城,必須有產業支撐。
灌溪鎮近幾年快速發展證明,成熟並且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城鎮,才能帶來人才、資金、技術、市場,從而集聚一批企業,形成一片城鎮,繁榮一方經濟。
產業進入城鎮,又使得地方財政得到改善,城鎮化建設具備了造血功能,進一步優化企業生存環境和公共服務,進一步改善民生。畢竟,“人”才是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因素,有了產業才有就業,人們隻有“樂業”才能“安居”。
而具備了自我“造血”功能,城鎮化也將更有活力、更能持久。